幼小衔接开始了,有生活习惯,有体能,有认知……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一次会议上答记者问中,再次明确提出:要综合治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游戏式,不是教学模式。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要综合治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综合治理小学化倾向,这个问题也是很大的事情。我们现在,有一些幼儿园老师是从小学老师转过去的,没有学过幼儿托育,把小学的教学方法带过去了,一些家长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就能学一些小学的课程,所以,好多幼儿园有小学化倾向。
应当明确,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游戏模式,不是教学模式。所以要综合治理小学化倾向。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幼儿园小学化,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知识,看似是领先于别人,而实际上,过早学习知识是抢跑,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何为幼儿园小学化?
幼儿园“小学化”的具体表现包括幼儿园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室布置、评价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小学化。
幼儿园小学化危害大
违背教育和孩子成长规律
幼儿园小学化是把小学的内容提前给孩子学习,而这些内容基本都高于孩子认知、思维、动作发展的水平,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只能有碍于孩子发展。
造成孩子在幼儿期就开始厌学
在该玩游戏的时间没有年龄,没有太多时间玩,这些经历只能使孩子提前厌学。
挫伤孩子自尊心
如果在幼儿阶段过多地学习了小学知识,上小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会使这些儿童养成不爱动脑、不爱思考、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让孩子在学习上体会到的是一种由高峰渐渐滑向低谷的感觉,这样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摧毁教育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幼小衔接到底该怎么做?目前我们是这么做的:
A:
一、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1. 基本的身体素质:能挑战基本的运动能力;
2. 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的期待)、自信心(对未来的自信)、端正的内驱力。
二、能力的培养
1. 沟通能力(学习交往)
(1)表达能力:清晰地捕捉与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2)倾听的能力;
(3)有基本的应对纠纷、争执的能力。
2. 自我管理能力:
(1)清晰、遵守界限与规则:安全意识、规则意识、交往、课程纪律、物权的归属等从清晰逐渐达到自律;
(2)自理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时间与物品管理逐渐达到自律;
(3)专注力;
(4)任务意识。
三、习惯的培养:
1. 生活行为习惯:
(1)时间观念:守时、不拖拉、作息有规律;
(2)物品管理:保管自己的物品、摆放有序。
2. 学习习惯:
(1)建立在内驱力的基础条件下,具备自主的学习能力、专注力、思考能力、分析、总结能力;
(2)基础学科(语文、数学、科学文化)的知识经验的积累与能力、前书写;
(3)培养阅读的习惯。
3. 品德习惯:诚实、负责、包容、乐观品质基本的状态。
而这些真正的幼小衔接,从进幼儿园开始已经在培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