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不是幼儿园小学化

幼小衔接开始了,有生活习惯,有体能,有认知……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一次会议上答记者问中,再次明确提出:要综合治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游戏式,不是教学模式。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要综合治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综合治理小学化倾向,这个问题也是很大的事情。我们现在,有一些幼儿园老师是从小学老师转过去的,没有学过幼儿托育,把小学的教学方法带过去了,一些家长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就能学一些小学的课程,所以,好多幼儿园有小学化倾向。

应当明确,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游戏模式,不是教学模式。所以要综合治理小学化倾向。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幼儿园小学化,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知识,看似是领先于别人,而实际上,过早学习知识是抢跑,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何为幼儿园小学化?

幼儿园“小学化”的具体表现包括幼儿园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室布置、评价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小学化。

幼儿园小学化危害大

违背教育和孩子成长规律

幼儿园小学化是把小学的内容提前给孩子学习,而这些内容基本都高于孩子认知、思维、动作发展的水平,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只能有碍于孩子发展。

造成孩子在幼儿期就开始厌学

在该玩游戏的时间没有年龄,没有太多时间玩,这些经历只能使孩子提前厌学。

挫伤孩子自尊心

如果在幼儿阶段过多地学习了小学知识,上小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会使这些儿童养成不爱动脑、不爱思考、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让孩子在学习上体会到的是一种由高峰渐渐滑向低谷的感觉,这样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摧毁教育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幼小衔接到底该怎么做?目前我们是这么做的:

A:

一、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1. 基本的身体素质:能挑战基本的运动能力;

2. 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的期待)、自信心(对未来的自信)、端正的内驱力。

二、能力的培养

1. 沟通能力(学习交往)

(1)表达能力:清晰地捕捉与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2)倾听的能力;

(3)有基本的应对纠纷、争执的能力。

2. 自我管理能力:

(1)清晰、遵守界限与规则:安全意识、规则意识、交往、课程纪律、物权的归属等从清晰逐渐达到自律;

(2)自理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时间与物品管理逐渐达到自律;

(3)专注力;

(4)任务意识。

三、习惯的培养:

1. 生活行为习惯:

(1)时间观念:守时、不拖拉、作息有规律;

(2)物品管理:保管自己的物品、摆放有序。

2. 学习习惯:

(1)建立在内驱力的基础条件下,具备自主的学习能力、专注力、思考能力、分析、总结能力;

(2)基础学科(语文、数学、科学文化)的知识经验的积累与能力、前书写;

(3)培养阅读的习惯。

3. 品德习惯:诚实、负责、包容、乐观品质基本的状态。

而这些真正的幼小衔接,从进幼儿园开始已经在培养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