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阅读本书的第二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过程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范畴,他们通常是依次产生:形成想法(发现)然后去检验它(验证)。发现的背景是研究者在研究阶段,运用观察、信念、信息和一般的只是来形成新的想法和理论。验证的背景是把证据拿来验证假设的研究阶段。
为了保证验证的客观性,减少观察者偏见的影响,研究者依赖于标准化和操作性定义。
当心理学家发现一个理论的时候,人们通常希望它既能解释已有的事实,也能狗产生新的想法和假设。一般而言,假设被描述为“如果……那么……”的形式。这是一直因果关系的假设,研究者为了克服这种关系的模棱两可,会采用实验法来明确这种因果关系。在此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期望效应和安慰剂效应对于实验的影响,研究者需要采用双盲控制、安慰控制等程序。
有一些实验设计,我们称其为被试间设计(与他人之间的对比)和被试内(与他自己的对比)设计,被试间设计的重要控制方法为随机分配原则。被试内对比包括A-B-A对比,即基线情境-处理情境-基线情境,来研究被试者在处理情境里与基线情境的不同行为差异。
两个变量之间不一定只有因果关系,还有相关关系,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这也是相关法的局限性。以压力和效率来说,他们之间的负相关可能意味着,(1)压力大导致效率差;(2)效率差导致压力大;(3)、经受高压力的同时,生产效率极低。对于第三种情况,比如噪音污染作为第三方变量,它同时导致了更大的压力和更差的生产效率,这个时候,压力和效率是相关的,但根本就不是因果关系。
而关于上述的实验方法,研究者将其用来检验现实世界的一些主张,如阈下录音磁带效应。一种磁带宣称能改变你的生活,这使得这种磁带的销量大增,人们试图通过拥有这种磁带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实验小组在进行实验之后发现,阈下的磁带所起的作用甚至还不如安慰剂效应来的多。
附:
1、观察者偏见:通常,人们看见的、听到的只是他们所预期的,而不是事实的本来面目。(我们只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事情)
2、期望效应:当研究者或观察者向被试者暗示他所预期发现的行为,并一次引导出期望的反应时,非有意的期望效应便发生了。在这种情况下,真正诱发所观察到反应的是实验者的预期,而不是自变量。(我看着你笑着说自己喜欢女儿,我便应道,我也喜欢女儿。)
3、安慰剂效应:个体对于治疗会产生良好效果的信念所导致的健康的增强。(心态好的癌症病人通常能活的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