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统计分析报告已不仅仅是政府统计部门“当家”产品,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需要借助精准的统计分析规划自身的运营和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好的统计分析报告呢?如您在撰写统计分析报告时注意达到三种境界,就离数据分析达人不远了
数据描述的境界
轨迹清晰、特点鲜明
对经济运行图像进行描述是统计分析的首要任务,没有到位的描述,就没有到位的分析。轨迹清晰、特点鲜明,是数据描述的最佳境界。
01
清晰勾划运行轨迹
经济运行轨迹是经济运行的速度和走势,描述时应把握两点:第一,轨迹要精准描述。运行轨迹是数据分析的核心内容,要务求精准的描述效果。如果指标描述含混不清、词不尽意,会形成数据分析的致命硬伤。第二,节点要纵横兼顾。描述特定时段的经济运行轨迹时,既要看当期速度,也要看“远近”趋势、还要兼顾“纵横”,要克服单调的“数据同比”误区。
02
精准归纳运行特点
经济运行特点和特征是统计描述的核心内容,以下两种情况需要甄别与取舍:第一,直说情况不做归纳。直接交代指标值和“同比”速度,或把描述内容(指标名称)虚摆在段头或标题位置,不做任何特点和特征归纳。第二,简易量化套路归纳。把若干指标的运行态势用量化形式简易归类,形成描述模版(×增×减;×喜×忧)。鲜活的经济运行特点与特征被这种固化套路淹没了。
03
规范解析数据内涵
分析文字要解析统计数据的技术内涵,保证表述效果的规范度和清晰度。
第一,范围口径要讲明白。很多时候,数据边界并非“完整(或辖区)口径”,在解析时要把边界概念说清楚,如“规模以上”“抽样调查”“××范围”等;特别是公众关注度高的指标,更需把指标口径交代清楚。
第二,量化含义要释清楚。在一些数据图像的表述上,特别是“术语意义”或“数据意义”,务必交代清楚。
第三,技术标识要说规范。技术标识不能规范表述,是数据解析的致命硬伤,如:把百分数和百分比说差;把定基速度和平均速度等同;把增加值和产值说混等等。
数据加工的境界
技法科学、视角宽展
统计分析产品讲求数据加工质量,质量境界体现在加工技法和思考辨析视角上。
01
科学调动技法、资源
要通过调动数据加工方法和数据资源的技术含量优化分析质量。
第一,用活专业技法。加工数据时要克服单一的“同比”惯性,视不同内容和视角科学运用专业技法,如因素分析法、强度相对数、主成分分析法等。
第二,用足数据资源。既要科学调用业内数据资源,克服“单个指标独说,数据互不关联”的毛病;也要巧妙使用相关部门数据和“大数据”。
第三,用巧测度标准。把测度标准(统计标准、国际惯例、理论经验等)与分析话题巧恰对接,拓宽分析视角、延伸判断深度、体现评价含量。
02
加工视角体现“思辨”
数据加工不仅需要技能与素材的积累,更需要思考和辨析质量:多视角探究、深层次观测。
第一,观察视角突破“常规”。在常态数据图像中发现“反常”迹象;在总体大块格局中捕捉“异动”节点;在生产运行大势中探察效益质量。
第二,加工视角“看点”独到。如:在强度指标的加工上恰切独到;在数据分组的属性标识上运用充分;在经济运行格局中中梳理多元“变量”。
第三,分析视角范围宽展。分析数据时善于延伸数据关系,扩大数据的关联视野:把“小”数点大,把“窄”数点宽,强化说理效果,此外,还包括逻辑、空间、远近、点面、横向等角度的关联。
数据解读的境界
解读到位、对接区情
01
背景因由解析到位
解读数据变化的背景因由,最忌讳就数说数,因为就数说数是说不到点子上的。
第一,要解读数据的内涵和“边界”“效应”。区域边界越小,用“国家统计制度数据”描述的经济图像就越模糊;中观地域层面,经济运行质量并非辖区决策效应;测度评价标准,未必适用每个行政层面。因此,数据内涵要与分析对象高度匹配,不能抽象解读。
第二,要解读数据的原因和演化背景。数据解读常有两个误区:把结构变异作为数据动因;固化套路就数说数。如粮食产量的分析套路总是面积和亩产,而土地经营模式、复种指数、土壤肥力、水利设施、机械化程度、气候、籽种等不去探询。
02
数据对接区情内涵
在加工数据环节,要把区情内涵融入数据图像当中。
第一,用数据解读区情。区域经济的数据图像摆脱不了区域经济载体的依托。解读数据就是解读区情,切不可形成抽象说数而游离区情的分析模式。
第二,用区情印证数据。“区情”不仅是载体的概念,还涉及经济体量、经济板块、行政资源、经济背景等要素,这些鲜活的区情能否印证数据图像,需要在数据解读环节精准对接。
来源:统计微讯(ID:tongjiweixun)
微信名:江西统计 微信ID:JX_Stat
❶ 江西省统计局微信公众号
❷ 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普及统计知识
❸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
觉得不错,请点赞↓↓↓
阅读原文:http://huangzk0.lofter.com/post/1e248a7d_b9b42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