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幸福居院第一天,很快就上演了我意料之外的一幕。女儿找同学借钱买了机票要回家,拦截后坐在地上不回,经历拖拽四人抬等闹腾后才站起来和大爱妈妈素红一起回到居院。然后虽然哭了很久,但午饭时还是和大家一起按规矩按时坐到饭桌前,午睡后跟三叔学了射箭,晚上和在这边的几个兄弟姐妹聊天。梳理反思发生的事:
1.昨天从天津出发前,心里怕女儿不愿意来,不敢和女儿敞开说,当女儿问去哪儿时,只说“去江苏”。其实当晚饭时告知女儿是去盐城时,女儿很平静的接受。
反思: 孩子已经长大,需要被尊重,“我以为我以为的孩子不愿意去”只是自己心里的担心和恐惧,而非孩子的想法。当我平等平和的与孩子沟通,孩子是乐意去尝试的,孩子的内心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么脆弱。
居说: 在孩子面前,要有真诚的态度,尊重的高度。引领孩子的成长之道和核心理念是:用“尊重、理解、关怀”赋予孩子“责任、使命、尊严”。
2. 当告诉女儿只买到晚上的硬座票时,女儿没有任何抱怨,赶车过程也很愉悦,在车上还说“以后十几个小时内的乘车都可以坐硬座,多省钱啊”。女儿和以往相比,对乘车要求发生变化并不怕累坐了一晚上硬座,早上下车后为赶时间没吃早饭又继续转车时,我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托举,并给予关怀就好了: “你能承受坐一晚上硬座的苦,懂得替父母着想省钱,早上饿着肚子赶路顾大局,妈妈感受到了你的善良,心里特别感动又欣慰”。
反思: 没有能及时肯定托举,是一贯的思维作怪: 孩子做的好,觉得是理所应当的;当孩子没有按自己意愿做时,就会指责。这样做只会让孩子不断失望。希望一次面临类似事情时,能有所突破。
3.女儿在院门口打电话求助。素红姐和三弟探讨各种“死法”,清理拔除女儿心里“想死”的杂草。我们平时怕女儿说死怕和女儿谈死,总觉得拿捏不好分寸,怕激怒孩子真的再次采取过激的行为,不会应付女儿用死威胁。
反思: 女儿真的想死吗?显然不是。女儿为什么会老想死?觉得活的没意思,面对现实想逃避。为什么没意思,想逃避?没有价值感,面对事情不知道怎么处理。为什么这样?应该多让孩子参与家里的事情,并在孩子需要时,简单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去做。
居说: 孩子之所以出现各种状况,是因为父母没有按家道去做,没有家道家法,没有以身作则,没有正爱孩子,没有按孩子的成长规矩办事。家长的“贪嗔痴慢疑”侵蚀了孩子。
4. 姑娘管同学借钱,买了机票要离开。在路上拦截时,我怕做错把事情搞砸,面对女儿的不理性行为,不敢严厉制止和回击。看到女儿坐在地上躺在地上时,我心里无比纠结。一边对女儿的表现很生气,一边又很自责,觉得自己是个冷血妈妈,在孩子需要时不和孩子站在一起。
反思: 退缩犹豫只会助长孩子的不理性行为。纠结消耗的是自身能量,且让孩子感受不到教育和正爱的力量。我需要做的是平静平和,关注当下发生的事情,少纠结。
居说: 面对孩子的无赖行为,别有丝毫退缩!迎上去!切记: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不怕一切困难,才有一切美好!
5.晚上商谈女儿缓一缓上学事时,居老师怒喝我,我还没意识到自己又不由自主的冲到最前面。意识到并承认自己有很多问题,也愿意改,但每遇到具体事情时,便会开启自动化模式。
反思: 遇事交给女儿爸爸去做,明知道自己能力和力量不足,就退下来,时时带着觉知提醒自己。
居说: 女人退后的速度,决定了男人前进的速度,更加决定了孩子成长的高度。
居说:“用过去的方法,只能让你得到过去的结果。要想得到对的结果,必须运用对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