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年轻的时候,是象棋的一把好手,在他厂里是没有对手的,后来还代表厂里去纺织局比赛,结果居第二。
遗憾的是,我竟没有遗传到一丝一毫。记得儿时,若他没有上班,会唤上同好,杀上几盘。哪里都是他的战场,楼道里,大树下,两张竹椅,一把方凳,他是那样聚精会神,以至于有时连帮我做饭也忘记。我常诧异于他们在方凳大小的方寸间(刚好棋盘大小),杀到天昏地暗,忘了时间,忘了一切。
到我稍微大点,小学毕业吧,父亲的棋友有些退休,有些病了。他下棋的时间少了,偶尔我会缠住他教我,他对我没有什么耐心,三两下就将死我。他说:你太差,找你小朋友去下吧。后来他和我说我只能看到棋盘上的棋子,脑子里没有,是不行的。好的棋手,要看后三五步,揣摩对手的心理。有时需要欲擒故纵。
字面上好理解,真的运用起来就难了。后来慢慢长大,知道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的智慧体现,是谋略,往往用于带兵打仗。父亲在我小时候给我讲故事,多半是讲三国里面的故事,小女孩家根本对打仗呀,计谋呀这些没有兴趣。
直到我工作了以后,有机会再参加一些商业培训或课程,才明白,古代的这些智慧和谋略是多么重要,它们贯穿到工作、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先讲讲欲擒故纵。
欲擒故纵是从《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三十六计是我们古代兵书计谋的总集,代表了古时的军事战略思想。
欲擒故纵:想抓住他,先故意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追击时,跟踪敌人不要过于逼迫它,以消耗它的体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敌人士气沮丧、溃不成军,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
所以父亲下棋时,有时故意被对方吃掉几个棋子,对方就会误以为父亲布局错误而未察觉,从而也放松了警惕,几步下来,父亲突然用出其不意的方式,又长驱直入地冲如对方阵营,猛烈厮杀,对方此时才如梦初醒,方知父亲刚才是故意用了一个计,看来是疏忽了,实则要麻痹对方。但已经来不及,对方败局已定。
生活中,男女恋爱有时也用这个方法,更多的是心理暗示,或成败焦虑的思想过程。所以聪明如你,知道一味地死缠烂打有时就走到反面去了。适时放手,或者自我一点,反倒激起对方的兴趣和追求的欲望,所以成功的几率大大提高。
下棋,也是比赛,我由此想到了另外一个故事,叫田忌赛马。
田忌赛马出自《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揭示如何善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短处,从而在竞技中获胜的事例。
原文: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膑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膑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膑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运用。在团队建设活动中,两组人的比赛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这个要求我们先了解对手的实力,若对方先来强的,我们先示弱,输他一局又何妨,后面两局再用较强实力者赢他。但这个比赛要求双方实力旗鼓相当,若太悬殊也没有用。
我们还把这个故事的理念用于普通的商业竞争。一般上,产品也好,服务也好,我们通常在宣传时突出自己的强项,而且是竞争对手不具备的特点,大家都有的就无需再讲;同一个性能你能强过竞争对手的也可以讲,客户反馈最好的也是强项;同时要巧妙地指出竞争对手的弱项。几点下来,就是增加强项的力度,并把他连住市场的需求。这样获胜的把握就大了。
小宝告诉我,这个故事在小学的语文课里学过。父亲还跟我说过,麦克阿瑟曾研究过《孙子兵法》并非常推崇。由此可见,中国的智慧源远流长,终将惠及全世界所有想学习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