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道理大家都懂,切莫急躁,有话好好说,不要对近亲的人随意发脾气,所谓“良言暖三冬,恶语寒六月”。但是怀着一颗真诚的心,会不会出语伤人呢?会,且不自知。会不会被人伤呢?会,且敢怒而难言。
《奇葩说》的大咖们合著的一本书《好好说话》,就对现实中的话语场景进行神还原,教你知进退,好好说话。
这本书从沟通、说服、谈判、演讲、辩论这五维出发,强调说话权力的流动性。
沟通,重在理解,能理解对方,也让对方理解你,权力是双方间流动的。
说服,权力在对方,将观点植入对方心中。
谈判,权力在双方,注重协调。
演讲,是权力的形成,形成在演讲者的手中。
辩论,权力在他方,共同争取权力的第三方。
这个观点很有意思,很多人觉得自己理解沟通,但是在与人交往中,不自觉就流露出强势和压倒性的观点,不给对方好好表达的机会,大树压房似的,要用观点压倒对方。这不是在沟通,既然权力是在双方间流动的,双方就是平等的。父母子女间是如此,情侣也是如此。
“一个人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大半是因为他的大脑处在自动驾驶的模式中,用自己最熟悉、最不用动脑子的方式回应着眼前的人和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最亲近的家人常常最不客气的原因,其实这是最不明智的做法。当你用冷漠的语言伤害了周围人的时候,他们的负面情绪会在这个空间里游荡,最终回报在你身上,这就是所谓的报应。”
最亲近的伤害,来自下意识的反应和最直接的情绪冲动。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培养说话的模式,将良好的下意识反应深植内心。那么下一次,老妈唠唠叨叨说你怎么还没有找对象的时候,你可能就不会火急火燎地发脾气,可以温和地问她喜欢什么样的儿媳/女婿,她自己/老爸是不是这样的人。从而把话题引到她的身上,将说话的权力又转交给爱开口的妈妈。
作为坏消息的传递者(医生/辞退员工的HR),通常的误区会是:
1. 努力表现出感同身受,反而被迁怒;
2. 混淆了善意和歉疚,脱口而出“对不起”;
3. 为对方出谋划策,画虎不成反类犬。
传递坏消息的过程中,应当表现的是:专业、善意和陪伴。用专业的态度和氛围表示这是你的工作,用善意和片刻安静的陪伴给对方一些温暖。
例如:用“很遗憾,这件事没成功”。代替“对不起,这件事办砸了。”
又如遇到被借钱,而不太想借的情况,开口便问:“要借多少?”比较生硬被动。若是改为先关心原因,再用同理由拒绝更为合适。
“你最近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对方回答:“我最近也是想买车/买房/公司缩减奖金/家里开销不够等”
你可以直接回答:“我最近也是想买车/买房/公司缩减奖金/家里开销等,周转不开,真抱歉没法帮到你。”
日常生活中,即使对方的话你不太同意,也不用马上表示出强烈的不满。用重复对方的话,或者和对方再一次确认观点的方式,缓冲自己的不满,再徐徐道来自己的一些观点,更能够达到沟通/说服/谈判的目的。
好好说话,得体地沟通,给你带来生活的微小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