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从小学画,他的老师是当时北京来的知青,年纪并没大几岁,整天带着这些半大小子画画。在一个东北的小县城,画画的目的肯定不是为了成名当画家,而是多一条就业的路,父亲也肯定不是学的最好,最有悟性的那个,但是小时候的熏陶学习成就了他一辈子的精细、精致与固执的审美。
父亲并没教过我画画,这是我长大之后最觉遗憾的事情。工作之后机缘际会,让我教孩子们画画和做手工,从一窍不通开始,细细琢磨,心里竟然蹦出很多的灵感,我做的手工并不墨守成规,而是喜欢杂糅融合,创造不一样的作品效果。同事以为我是专业学美术的,我骄傲的告诉他们并不是,我甚至连一点基础与技巧都没有。
回想起来,难道是骨子里的审美基因在作怪吗?更多的可能是在儿童时代的耳濡目染,那些厚厚的俄罗斯油画书不正是小时候一遍遍翻看过的吗?那些纸张的手感真好,翻起来有闷闷的声响。外国的男女老少的脸上细看是用五颜六色的油彩堆叠起来的,却又那样的细腻逼真。这些厚厚的画册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翻看的图画书,大约这就是最初的美术熏陶吧。
有次偶然跟一个美术老师聊起,他们夫妇俩都是学美术出身,孩子到底有没有遗传他们的艺术细胞。那位老师说,孩子并没有学过美术,却能表现出不俗的审美与创造性。或许这就是艺术熏陶带给人的改变,并不是会画画,而是会审美,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透过自己眼睛看见的世界也是美的,人因为懂些些关于美的东西,更能敏感的体察这个世界,享受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