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三十而立1:谈立身

我和胡适同一天生日。

这是每年我离大师最近的一次。

我也想成为一名大师。

可是我的前半生的上半趴快走完了,还没看到半点影子。

依旧是一根总想躺着的废柴本人。

毛老师的歌真的不错,可以代入把自己代入进去,在精神病的角落顾影自怜。

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

怎么二十多年到头来,还在人海里浮沉。

现在可好,我29,即将30。

连《像我这样的人》都不好意思再唱了。

三十而立。我二十九,还有一年可以继续安心地躺着。

躺着躺着,总觉得有什么想说。

生日是人类在无聊漫长岁月的周年标记,来谈谈自己对人将三十的看法。

三十而立,可作:立身,立家,立业。


日常迷信先拜拜

1、立身

三十,大叔未满,少年不再。

都说三十而立,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立身,指自我人格的觉醒和独立。

没有独立的人格,立身无从谈起。

而在立身过程中,最需要思考的是:何为己身。

“我是谁?”

了解自己和接纳自己是我一直以来最感兴趣的话题。

人格分类,社会意义的分类,角色定位.....

荣格分类为基础的MBTI测试(INFP),九型人格(五X四),科学的是全基因检测(报告)....玄学的话也有钻研,例如星座,日升都是个乐观的射手...甚至是周易为基础的八字,紫微(机巨).....

文字敏感大于数字,视觉学习大于听觉,方向感强.....

我现在豆瓣简介就挂着这些标签,这些都是我了解真正自我的工具。

我不会傻到把这个当作全部的我,但至少是一个侧面反映的我。

走完二十多年,至少知道自己不擅长在哪,也大约知道自己做起哪些事情更容易成功,更有成就感。

>在此前的知识观提到,我信奉的是多元智力——即不被智商测试所限制的多种能力。

也更信奉我们每个人是可进化的个体,包括逻辑能力,空间能力,语言能力,只不过我们每个人的进化效率不同而已——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基本属性。

战士型,敏捷型,魔法型。

性格情绪处理上,信奉的是非暴力沟通,懂得觉知自己的情绪,做到不生气,尽量包容。

后来知道也许就是佛系。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层属性,性格和行为却是动态成长和变化的。

写给自己的十九岁时,还担心着不适应大学的交际, 害怕内向的自己没有同类。

而现在,新认识的朋友都觉得我是个外向交际型的人。有时甚至听到谈笑风生,游刃自如的肯定。感激之余,他们不知道内向本体的我为了克服这点,专门去看沟通和口头表达的书,有个很实用的是:内向者也有自己的优势,用你们独有的特质去了解,感受周围的人,并回之以真诚和热情。

通常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社恐。

当然更多情况下, 愿意选择在自己个人的精神角落里,建自己的堡垒。

倾心感谢《七习惯》《沟通的艺术》《内向者优势》《非暴力沟通》《即兴演讲》等作者老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