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原本打算外出放风,结果下雨,索性就把家里重新整理一下。
起初,就像往常的整理,把不需要的东西筛选出来丢掉,把可能用到的东西留下来。但想想这样的整理每隔一段时间就做一次,为什么每次整理都还有很多东西处理。这次索性将不是马上用到的东西全部丢掉,将家具的位置也调整一下。总之,要改变一下现状。
结果,可想而知的不错。房间豁然开朗,有一种原来还可以这样,早应该这样处理的感觉。虽然丢掉了不少之前认为无比重要,未来很可能用到的东西,但那些下次还在原地落满灰尘的可能性变成了乱源,日积月累变成积重难返。
突然想到,房间乱了、久了通过整理可以变得天壤之别。我们的思维久了、乱了不也可以通过整理让其更顺畅,更清晰?答案显然是肯定的,而且不仅是思维,还有我们的生活方式、情绪管理、工作方式、工作岗位等等与我们休戚相关的内容。
显然我们应该及时整理自己以及与自己相处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新鲜感与创造力。生活与工作的目的就是让变得更好,更有价值,更像自己而不是背负过去的包袱伏地不起。明白了这个道理,很多事情的决策就变得简单轻松。
放开过去
房间都是到了不得不收拾的地步才会去整理,其它也一样,熟悉的环境通常不能引起人们人们的警觉,只有遇到困难或者外界给予足够的压力时才会被动的处理。当然,主动整理作为一种能力不是所有人都能驾驭的。
“舒适圈”被越来越多次的提起就意味着已经意识到困难与瓶颈,急需改变。此时整理自己便成了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整理是需要付出代价:放开过去,就如同整理房间需要将那些尘封已久的可能性清理掉一样,这些在以前都是对自己有着特殊价值的东西。能否放开过去决定着你是否得到未来的正确打开方式。
未来显然更有新鲜感与创造力,因为未知却又与以往不同。
从小事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安全感与意愿。比如:丢掉一些拷贝到电脑中的光盘存档。将一些不再穿的衣服捐给灾区等等。尝试接受90后、00后的习惯,感受不一样的精彩。
将未知可能性的价值通用化。 比如:将一些可能用到的东西变成现金,购买对现在更有价值的物品。将大脑中的记忆写成文章后,立即释放大脑内存,用来存储更多新的内容。
** 交换可能性。** 比如:将已经看过的书籍与朋友交换。将自己的阅读的新的与朋友交流分享。
面向未来
整理是为了解决以前,当然不能让现在变成未来的以前。所以适当的远见可以减少大脑(生活)磁盘整理的频率与深度。如何提高远见显然对于现在还在打拼的大多数来说还涉及不到。那考虑长远一些显然更通俗易懂也更具可操作性。
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这句已经被讲烂的话用在这里还是很恰当的,我们常常因为紧急的事情突破原本的框架,将各种突发事件穿插在自己的主框架中,久而久之便无从下手。比如:当遇到同事的请求时,可以先记下来,不要马上响应,而是先看自己计划的事情是否有完成,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处理。
考虑多两(几)步。会下象棋的人通常在对弈时会考虑多几步,为的是不让对手获胜同时如何达成目标。显然生活比象棋复杂的多,多考虑几步可以让自己距离频繁整理更远。比如:帮你老板订出差机票时,顺便把酒店以及从机场到酒店的交通方式、时间以及周边的餐厅都确定好就非常不错了。如果与客户约了,该整理的资料、产品/样品、充电器等等都是你需要考虑的。
系统化思考。整理本身就是去除枝叶的过程,只有去除枝叶后才能看到主干与结构。保持系统化思考就是在思考时按照树干、树枝、树叶的方式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从重要到次要的过程,因此做出的决策重点考量也会是系统化的。比如:趁着过年整理自己的知识框架时,不是将每个细节做到天衣无缝,而是将自己所有的知识进行整理、筛选、重分类,再对子类进行补充完善,最后才是具体的某项能力或技术。从整体到细节才能看清结构,才能系统思考。
我还是比较喜欢整理,不是为过程,而是整理完意料之外的新鲜感更接近自己的内心,更能触动新的想法,而这些新想法多半与之前不同,也与身边的其他人不同。
整理可以唤醒自己,同时也唤醒更多的可能性,而这些正是未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