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通过微信给我留言:
“张老师,我家孩子今年7岁上二年级,他身上有个问题我特别头疼-不管做什么事,一定要让他赢,如果结局是他输了,就耍赖、大哭、不愿继续玩。这个习惯不仅表现在生活中,在兴趣班的学习中也是这样子。前段时间,为了练习他的自信,我和他爸爸商量后给他报了跆拳道,第一节课老师表扬了他,给他了小奖励,他很高兴。第二次课,有几个小朋友得到了奖励,他没有,回来后便说再也不去学跆拳道了……在学习上也是,为他的作业操碎了心,动不动总是说不想写作业,不想上学了……在课堂上也经常因为走神和做小动作,被老师点名批评……唉,我先生前几天还开玩笑说,估计用不了多久,他也要给心脏装个支架了……”
经过我与这位母亲的深入交流,我发现这和我之前接触的许多输不起的孩子的情况,出奇的相似。
一、输不起的孩子多产生于“过度满足“的家庭环境
现在的许多家庭,都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给了孩子太多的关注。伴随着娇生惯养和过度满足长大的孩子,从来没有遇到过挫折和失败,做什么事情,也都是大人让着他,一旦赢不了,就会大哭大闹,家长为了哄住孩子,就会选择继续迁就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了输不起的性格。
在有些家庭里,很多家长更是把它演变成连吃饭、拉尿、洗脸、睡觉这样的小事,家长都习惯的说宝宝太棒了,太好了。结果养成了孩子“惟表扬是从”,吃饭吃完了都要给掌声的习惯,没有表扬和掌声就开始耍懒,时久天长就成了后来的“输不起”…..
大人这种在生活中习惯让孩子赢,或者总把赢让给孩子的态度,极大满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成就感和优越感。但是他们却忽略了物极必反的规律。
这就好像有些在学校因为成绩好在家长和同学面前特别有优越感的学生,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时,他们却显得毫无招架能力。比如之前曾经引发大家思考的“**高中理科二班尖子生未被清华录取跳楼身亡”、“北大双硕士因试用期过后未被录用跳楼”、“名牌大学毕业生因面试官统计失误未被录取而跳楼自杀”、“成都年仅10岁的好学生因被老师偶尔批评而跳楼自杀”……这些孩子都曾是父母和老师的骄傲!可却迷失在过度奖励的环境中无法自拔,最终成了那个输不起的人。
二、输不起的孩子都有一颗敏感且自尊的内心
当孩子在一个充满奖励的环境中长大时.他们可能会发展出强烈的需求,想让自己看起来“很好”,或想要自己变得更好,想要获得更多赢的机会,并强烈地想要避免让自己看起来“很坏”,或失败。
比如父母不管大事小情,符不符合逻辑和规则,都经常用赞扬、特权、奖励、糖果、金钱等操纵着孩子。
孩子便会一心向往胜利,积极表现,力争第一,而且最重要的是极力避免失败。而当自己可能会做不好,当不了第一名,就干脆放弃不做,再三劝导下都不愿尝试。
这是很多在家庭里总能赢的孩子,为什么到外面喜欢发脾气的原因,因为他们并没有学会适应规则和运用规则,他们只想赢,认为只要发脾气,在外面就和家里一样,大人就会把“赢”还给他。
三、当“输不起”的娃遇到被”无奈”逼到”愤怒”的家长
当家长对“在生活或者游戏中,如果不让孩子赢,他就总发火”而感到“无奈”时,他们就会慢慢从迁就、妥协变得“愤怒”。其实这种愤怒是找不到解决办法的“无助”。这个时侯家长往往会开始采取“高压管制”。
当应对父母的权威对于孩子来说过于困难时,他们可能会试着逃避或退缩。如果惩罚对于孩子过于严厉,就如最初父母在给予奖励时缺乏一致性,让他们觉得奖励太易获得,而现在孩子对于惩罚的行为就显得十分不适应,这就可能导致孩子的退缩。于是孩子就开始放弃学习“游戏规则”的努力。他们不再试着面对现实——因为现实对于他来说过于痛苦或复杂。
越是年幼的孩子越搞不懂,为何以前我总是赢,现在是什么原因他们不让我赢了。当孩子无法找到一个好的解释,如果家里添了弟弟、妹妹,他们就会将怨恨发泄到弟弟、妹妹身上,以为是他们抢走了他的一切。在面对自己的能力无法解答的问题时,孩子的反应除了愤怒也是逃避。因此他们的生命体告诉自己逃避是更安全的办法。这种赢不了的挫败带给孩子的打击是很有破坏力的,如果大人不懂反省自己的行为,这种伤害不仅使孩子看起不”输不起”,更让孩子输在“成长线”上。
这时侯孩子的表现通常会:被动、冷漠、退回到婴儿行为、过度看电视和玩电视游戏、饮食失调、情绪低落、不爱讲话……等等,家长们也开始慢慢觉得孩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四、输不起的娃与忽视儿童情绪表达的家长
亚里士多德 在《伦理学》中写道:任何人都会生气——这很简单。但选择正确的对象,把握正确的程度,在正确的时间,出于正确的目的,通过正确的方式生气——这却不简单。
情绪表达方式因人而异,具体的说因个人的性格和个性而异,有些人习惯用积极的方式表达情绪,而有些人习惯用消极的方式表达情绪。情绪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是一种讯息。但是大多数大人只能接受孩子用正向的、积极的方式表达情绪,对于那些习惯用消极的方式表达情绪的孩子给了限制或贴了标签(儿童性格解析Ⅱ你的孩子更像李白还是杜甫)。现在多数家庭面临的问题是:多数家长并没有教会孩子们如何用合理的方式或者符合社会惯例及他人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情绪。家长们有时自己还不弄清楚:情绪管理不是要去除和压抑情绪,而是在觉察、理解情绪后,调整情绪的表达方式。因为情绪是影响一切的根源,真正有问题的不是情绪本身,而是不懂情绪引导的大人和没有正确方式疏导情绪的儿童。
那么,如何让孩子输得起呢?
(1)明确规则
例如:跟孩子玩游戏,一定要先讲清楚游戏的规则,让孩子知道,比赛或者游戏是有输赢的,输赢都是正常的。在很多时侯输赢是规则导致的,比如一个人与比自己水平高的人一起游戏就会输,与比自己水平低的人一起游戏就会赢。真正变了的不是这个人,是在于他和谁在一起。但是如果一个人只敢和比自己水平差的人一起游戏,他的水平就很难有大的进步。所以好的对手,可以让我们的水平有大的提高和飞跃。当孩子知道和高手切蹉体现的不只是勇气,还有水平的提高,他就更能接受规则。
(2)引导孩子积极面临失败
如果孩子就是希望赢得比赛,我们可以坚持原则,认真比赛。如果孩子失败了,我们需要让孩子发泄一下情绪,但是,当孩子情绪缓和以后,家长一定要肯定孩子在游戏中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同时为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并且告诉孩子输赢的关键,如何利用游戏规则取胜。
例如:有个孩子很喜欢下围棋,在以往下棋的时侯,家长为了避免孩子输了时耍赖总是故意输起孩子。
现在再和孩子对弈的时候,家长可以拿出实力赢了此局。当孩子输了时,家长紧接着说:“前几步你用的方法差点让我上套了,我要是没仔细观察,这一步走错,我这一片棋子可就全被你吃掉了,你真厉害,下一盘我要跟你学,也来个厉害的。”
当孩子听到大人这么说,心情就会有好转,慢慢就会学着像家长一样分析自己的失误原因。到最后,不管是输是赢,他的情绪就再也不会像以前那么大的波动了。
有时侯家长正确的引导方法和磨炼,是帮助孩子积极面临失败必不可少的修炼。
(3)合理看待孩子的情绪宣泄
如果孩子输了以后,就喜欢采用无理取闹的方式对付大人,那么,家长要明白:孩子输不起的行为不是一两天养成的,所以也不要期望孩子立刻变成一个可以懂得控制情绪的乖孩子。家长要明白孩子发脾气的原因,是因为成就感没得到满足而显得失落,当一个人因自己的错误而无法释怀时,家长应该在感情上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但是绝对不能为了共情而忽视了原则,这会重新又把孩子推向输不起的老路。
当孩子感到情绪失控大吼大叫时,我们可以在旁边静静的看着,不用做任何回应。这个行为只是为了让孩子感到他是安全的,他的行为是被我们接受的。等他的情绪发泄的差不多时,我们可以用温和的态度对孩子讲:我明白你之所以,是因为你想对不对?然后接上面的第二点,和孩子讲规则,同时告诉孩子很多时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们做一件事情除了要赢,也可以享受做事的过程。
(4)关注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
所谓的延迟满足,就是让孩子学会为了更长远的、更大的利益而放弃目前较小的满足。它能够让孩子懂得的不是单纯地学会等待,更是一种克服短期眼前的干扰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如果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孩子上小学后的表现就会让家长很窝火:如边做作业边看电视、上课时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放学后贪玩不回家,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进入青春期后,在社交中容易羞怯固执,遇到挫折容易心烦意乱,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
一般来说,孩子从2岁开始,家长就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或活动来锻炼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比如你正在做饭,孩子跑过来要你陪他玩玩具,你可以对他说:“宝贝,你看那个时间,如果这个长针从这里走到这里就是十分钟(家长手把手告诉孩子的意义一是提早让孩子对时间有个概念,二是可以让孩子从玩玩具这个事转移到看时针上来),到时妈妈不仅可以陪你玩玩具,还可以奖励你颗你爱吃的草莓。
孩子入园后,也可以通过代币式延迟奖励(比如通过自律表积累星星,积累到一定数量可以兑换相应的礼品),让孩子学会关注日常行为,并且为争取获得大奖而努力。
对于一个总是被 “过度满足”包围的孩子,让他一下子接受“延迟满足”肯定是件不容易的事。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做起,比如:延迟从1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只要孩子能等上一小段时间,而且在等待的时间里不哭不闹,就是在自我控制了。最初的延迟时间不要过长,否则会让孩子灰心丧气,放弃追求的目标和信心。
还有就是等待时不要过分关注。因为延迟满足是一种自律行为,当孩子还小时,往往需要通过他律(爸妈的提醒)才能做到延迟满足。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让孩子逐渐尝试自我监督。孩子在等待时,爸爸妈妈可以做自己的事,不要让孩子感觉正在看着他。
最后,延迟满足的奖励要及时兑现。在培养孩子延迟满足能力时,当孩子达到我们承诺的内容时,我们要按我们说好的内容给以奖励兑现,以免让孩子失去了等待的耐心和意义。
(凯瑞温馨提示:本文中使用的自律表项目和星星兑换项目,家长要在和孩子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后,再根据孩子的性格和日常行为表现“量身定制”,家长切记勿要盲目跟风和自作主张,否则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