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原生家庭。的确,原生家庭在每个人的成长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人很不幸,生活在极度糟糕的原生家庭里。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描述的“有毒的父母”让人不寒而栗,世界上真有如此残忍的父母,打骂孩子,对孩子施加各种虐待手段,让孩子彷佛生活在炼狱中。
但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家庭是少数,大部分父母都是普通人,他们辛苦工作赚钱养家,想让孩子过上好生活,最起码比他们现在的生活更好。
在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里,孙玉厚就代表了很多朴实的父亲形象。年轻时辛苦劳作,拉扯孩子长大,年老了尽可能少给孩子添麻烦,让孩子的小家庭过得幸福。
现在有一种趋势,就是把人的所有问题都归结到原生家庭上。随着自媒体的兴起,信息来源越来越丰富,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不管一个人干了多么残忍的事情,都会有人站出来评论他的原生家庭,似乎他不是杀人无数的大魔王,而是一个被原生家庭耽误的受害者。
不是所有的错都可以推给原生家庭
诚然,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很大,也许他童年的时候,父母打骂过他,冤枉过他,父母没有给他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没有给他足够的爱和陪伴,但这一切并不能成为开脱的理由吧。
就拿一个热点来说,失踪20年的北大博士,拒绝和家里联系,即使母亲病危也不为所动,不想跟家里有任何瓜葛。网络上关于北大博士的成长经历没有过多详细报道,但网上铺天盖地关于原生家庭的文章却迎面而来。都在传达一个观点:这个北大博士不跟家里联系是有理由的,他受的伤你们都没有看到。
我曾经很认真地看过几篇类似的文章,标题热点蹭的是北大博士,被原生家庭伤害的是别人的例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原生家庭会让人很受伤。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家庭,没有完美的父母,如果硬要回忆起小时候受伤的经历,每个人都能回忆起来。比如,喜欢的玩具妈妈不给买,逃课被爸爸揍,打碎了花瓶被罚站,幸福的家庭都会有摩擦。难道小时候买玩具被拒绝的经历,就能够成为一个人一生的阴影,让他犯下触犯法律、触犯道德底线的罪责?
是原生家庭的问题,还是做人没底线?
我堂弟,初中没毕业就开始闯荡社会,打过架蹲过号子,干过传销骗家里人钱,网贷也借了不少,逃债到六亲不敢认,结过婚2年就离了,有个孩子跟着我叔我婶过,他从不给家里钱,出了事家里人还得去捞他。
就这样的浪荡子,也知道了原生家庭这个名词。他认为,他现在混成这样,就是原生家庭不好。我叔我婶能帮他的太少,上学没帮他找好老师,没给他找好工作,没在县城给他买房,没看住他媳妇。
这是原生家庭的问题吗?这是做人没底线的问题。
像我叔我婶一样的很多农民,他们的想法很朴实,生儿育女也许是为了传宗接代,为了防老。接受现代教育的年轻人会鄙视父母的想法,认为他们太老土,太OUT了,这些都是封建愚昧思想。如果说养儿防老是愚昧,那都三四十岁了还没办法自立算什么?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有很多先天的条件是没办法比较的。有人家庭富裕,有人家境贫穷,如果把这些先天条件作为原生家庭的原罪,那穷人干脆别生孩子了。我反而觉得,越是家境贫寒,父母为孩子的付出就越是伟大。
父母抚养孩子长大,就算是尽到了父母最基本的责任。即使孩子认为自己曾经被父母伤害过,心里的伤没办法痊愈,也要给父母最起码的物质保障,让父母能老有所依,这就是做人的底线。
拿着小时候鸡毛蒜皮的经历,作为自己不承担责任的借口,这是无耻。没有底线的锅,原生家庭不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