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观点:
读书未见得就产生认知
不见得要博览群书
我家里读书人居多,尤其是外公家这边,不是教授就是博士。每当去亲戚家串门,似乎除了必要的厨房与卫生间,别的地方都堆满了书,衬的整个屋子异常拥挤。而读书人也书读太多,越发以为书中即世界,似乎不读书便是鄙薄肤浅。
不难理解那个年代,大学生异常稀缺,读书是件高成本近乎奢侈的事情。而现在,最起码不缺大学生,读书更是低门槛,在固守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才是真的狭隘。
这就是认知产生的偏差,纵然读书是认知的一种,也难记保证真的让人明白认知才是必要修炼的事情,而非需要读书来喧宾夺主。
一个人纵然目不识丁,只要在正常环境下长大,比如古代,也势必知道何事该做,何事不该做,何事可以怎样做,而不必事事请教于书。
所以在环境中产生认知是人正常发生的行为,而后读书予以引导或规范,而非读书才可获取规则,读书才可知道方法。
当然无论说什么都会有一个隐形框架,而我上述说的这个不需从书中获取的多为非理工类的东西,可不要拿着代码对我说,你不看书你怎么写代码。
其次,就读书来讲,阅读的速度远高与大脑处理的速度。若仅仅是读完一本书,却没有真的处理这本书并与之产生链接且不整理输出的话,这书恐怕也是囫囵吞枣,个中滋味怕都没尝出来,何谈产生认知。
而现在社会,各种信息甚嚣尘上,因为传播渠道的便捷,信息的涌现好比洪水猛兽直扑面门。各样论点纷至沓来,同伴焦虑,社会要求没有一样让人觉得放松。所以表现出对信息的越发饥渴。可是你真的需要看那么多么?
当然看多看少,全看个人是否有需求或者不得不如此。然这里我一家之言,旨在发声其实认知的背后,并不需要那样多的信息。
删繁就简三秋树,拨开许多繁花绿叶,就看心中可否通透看到那主干枝丫。而看到主干枝丫却也没那么要紧,要紧的是需要掌握怎样的认知才具备删繁就简看到三秋树的能力。
举个例子,断舍离大火,整理术大火。于是不明觉厉,感觉甚有道理,于是扔扔扔,扔完好爽,结果发现自己又有需要,在买买买。也许这样的循环中,你会靠近自己想要的状态,也许不能。也许你以为自己已经断舍离了,然而过一年,发现自己并不是,你只是那一段时间低欲望而已。
这个背后就是认知,这样那样的收纳整理后面都是对自我的探索,人该如何自处。那些个说法仪式感不过就是帮你自处。如果自我状态满意,东西多点又如何,何须读这些书。
再比如许多的高效率学习法,学霸如何高效工作,如何快速进入一个领域。
乍一看,以为有什么葵花宝典,看多了不过是这样那样的术语搞着这样那样的仪式感,其实它们的核心就是大量阅读,大量练习。输入输出,佐以大量时间,汗水仅此而已。然而人就是有这样的惰性,总想着有那么二十年的内力突然过渡到自己身上,一夕成大神。这就是认知,你没有良好的认知,就不要怪自己读过这么多秘籍也碌碌无为。
在举个例子,时间整理术,让你事半功倍的时间管理,奇特的一生。这样那样的名字,说着时间管理。于是像请大神一样小心拜读,读完后依旧脑袋空空,时间松松。
这也是认知,书籍不过是给个方法,这些书的主旨也不过在于找到你自己舒服高效率的方法。如果你本身的自我觉察高,知道怎样自己的效率最高,可持续输出,那就按照自己的方法来,大可不必读这些。
自然书的种类林林总总,不可尽述,然已有清晰足够的认知,就不需要在摄入重复的知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