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但凡形容一个人是“文艺青年”,人们就会联想到“无病呻吟”的形象。只要提及这个词,人们就会觉得他们明明是一群身无分文,偏偏还要不食人间烟火,明明好吃懒做,偏偏还要诗和远方的中二病患者。其实这样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文艺青年,他们不过是打着“文艺旗号”的伪文艺青年而已。
真正的文艺青年和伪文艺青年的区分标准是,前者是在创造文艺,后者只是在消费文艺。
真正的文艺青年活的都比较痛苦。我们只看到了他们为这个世界创作出的优秀艺术,却看不到他们背后的孤独。这就好比我们欣赏荷花的纯洁无暇,却忽略了水下面厚重的淤泥。我们以为盛放在水面上的花朵是文艺,其实水面下的淤泥才是。生活就好比是那一摊淤泥,花朵便是世间一切美好的向往。
文艺青年可以让荷花绽放,而伪文艺青年则只会摘掉荷花,假借他人之手炫耀自己。
我心中真正的文艺青年,在现实生活中也许做着一份与文艺毫不相关的工作。他也许是快递员、程序员、农民工、公务员、医生,老师等等职业。尽管工作刻板,生活压抑,但是他总能用文学,音乐,电影,绘画等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他们也许羞于向身边的人说起心中这个小小的秘密,也许并没有取得世俗意义上被认可的成绩,但是这份在一摊淤泥的生活里还坚守初心的情怀,已然便是世间最美的荷花。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能够在心中保留一个诗的世界,这样的人是幸运的。但是面对生活的残酷,你无能为力,这又是不幸的。现实生活永远都不是你我想象的那样,当理想与面包在生活的洪流中发生碰撞,产生的更多是痛苦,而不是电影里波澜壮阔最后结局圆满的故事。文艺青年被迫要在理想与现实中做出选择,只是他们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安稳,而选择了更加艰难的理想。
在通往“文艺青年“的道路上不是容易的,你需要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面不断的去学习,去钻研,去创作,直至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长久以来,你会感到非常痛苦。对于这个世界,你看到了不同的风景,但是他人不理解,你用沉默抵抗了所有异样的眼光;你看到了残酷的真相后,但是他人正在岁月静好,你需要用很大的勇气才能让自己不悲观厌世;你想告诉别人你看到的一切,但是他人正在吃喝玩乐,你只能任由万千思绪在脑海里流动。你通过创作,让它们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可是鲜花绽放的背后,是无尽的痛苦。
伪文艺青年则永远不会有这样的痛苦,他们摘掉荷花以后,便以为花就是自己的。还因此沾沾自喜,以为他人也这样认为。
伪文青我也见过,在大学时代,他们故意写点小酸文,成天把徐志摩、纳兰容若挂在嘴边,张口就是“岁月静好,遗世独立”,或者“人生若只如初见”。它们表现的很喜欢看书,其实正经的名著和经典压根没读过几本,就学会复制粘贴几句心灵鸡汤。整天在豆瓣、朋友圈表现的多愁善感、思绪万千,好像饱经沧桑看透世间繁华一样,其实什么也没有经历过。他们对“疫苗事件”不会有感,他们对一个青年“魏则西”之死不会有感,他们从不关心这个世界上发生了什么,因为这些事情与他们无关。
在工作中,他们读几本成功学秘籍,再用服装,音乐,语言来包装自己,假装自己与众不同。同样是生活,他们不愿意深究生活本身,而关注生活中人群所划分的层次,越小众越喜欢。听音乐要听民谣而非流行音乐;看书要看村上春树而非鲁迅余华;旅行必须去西藏,不然就净化不了灵魂;穿衣服必须得帆布鞋加纯棉碎花裙子;内心还得有一个开花店、书店、咖啡店的梦想。他们对能够证明自己是文艺青年的东西趋之若鹜,但是真正的文艺青年都不觉得自己是文艺青年,也不会为了文艺而文艺。
想要成为真正的文艺青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和你想要成为一名学霸一样难。学霸厉害之处在于他会做功课,文艺青年厉害的是在于他真懂文艺。不管是学霸,还是文艺青年,背后都要付出常人所不知道的努力。
真正的文艺青年因为心中有热爱的事情,会勤奋刻苦的往那个领域钻研,他们关注的是艺术的本身,而伪文艺青年关只关心自己的情绪。同样听“民谣”,伪文艺青年喜欢把听后的情绪叫做文艺,心里全想的是自己,跟这首歌一点关系也没有,不思考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歌手经历,歌词含义,故事隐喻。你要问他为什么喜欢,他会说听了很感动啊,很悲伤啊。这些词汇的运用恰恰说明了他们不懂民谣,你听流行音乐不也会感动吗?你对音乐有一个自己的定义和理解吗?你的这个理解确定不是狭隘的吗?真正的文艺青年会深究事物的本质,以及这个本质所带来的意义与价值,他们往往不会轻易做出评价,因为他们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我所说的民谣不是“董小姐”之类。
很多人以为自己只要有了文艺青年的那些爱好,自己就是文艺青年了。这就好比村上春树喜欢养猫和植物,但是不代表你去养猫和养多肉就是文艺。首先你要是村上春树,顺带爱养猫。而你就算养一屋子猫,那只能说明你真的爱猫,而不是真的爱文艺。你应该在意的是村上春树为什么作品写的那么好,你要如何才能达到他那个水准,而不是他养猫你也跟着养,先后顺序不能搞反了。
真正的文艺青年能够在看清了现实的真相后,依然保持对生活乐观向上的心态。而伪文艺青年并不自知,他只是把内心的敏感无限放大,孤芳自赏,顾影自怜。这样的人在面对残酷的现实时,往往不堪一击。
希望我们不要对那些“标签”趋之如骛,而是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当你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同样也找到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