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有感

              天宝乡龙滩幼儿  许兴红

    一个月过去了读听结合终于把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看完了,可惜水平有限,遇到长篇的引用,佶屈聱牙的古文也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一遍看完实在不敢说对这本经典有什么看法,只能记录自己的些许感受罢了。

    这本书跟我最大的映像是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从他19岁步入仕途开始,一生被贬四次,直到60多岁新帝登基,大赦天下才获得自由。但可惜的是在回来的途中便离开了那个黑暗的世界。苏轼第一次被贬因为和王安石的政见不一样,苏轼应该是一个比较傲气的人,因为这件事就主动和皇帝提出要离开京城去小地方做官。于是苏轼就被调到杭州做了通判。苏轼第二次被贬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这次和第一次被贬不同的是,这次不是自己请求而是被别人诬陷之后才被贬的,诬陷苏轼的人是李定,这次的事件在历史上也有留下记录的。苏轼第三次被贬是在宋哲宗即位的时候,高太后她垂帘听政。可是高太后看新党很不顺眼,于是高太后在宋哲宗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宋哲宗的手除掉了新党的一批人,新党被除掉了之后,朝中的官员没有剩下多少,于是就有人想起了苏轼,就把苏轼召回了朝中,被任命为礼部郎中。可是苏轼这个人就是比较傲的,他在朝中,不能和新党共事,也没办法和旧党的人相处。就因为这个问题,苏轼又请求把自己调到外地去。苏轼的最后一次被贬是在元佑六年也就是1091年,朝中实在是没什么人在,只好再把苏轼叫回来,这次呢,苏轼还是没有在中央待多久就又去请求皇帝把自己调到地方去。原因也是意见不统一。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

    看了他的几次被贬,我想用桀骜不驯、坚贞不屈、豪迈脱俗来形容他。我们可以想象他19岁便能中进士,到后来的宰相,他的政治才能是不容置疑的,被贬后朝廷几次想重用他,但他桀骜不驯,不向恶势力低头的性格让他一次又一次远调降职,如果他愿意跟恶势力同流合污,那他必定也能在朝中风生水起,但也就是这种桀骜不驯,脱俗性格才让我们敬佩。仕途的不顺,空有一腔热血却无处施展,说不失意是假的,于是他寄情山水,以诗诉情。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满江红》、《惠州一绝》等千古佳句。他爱酒,也爱交友,或许是借酒消愁,也或许酒能为好友间写诗作画助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他在诉说离别之苦。苏轼更让我敬佩的是他的豪迈脱俗。他一生信奉佛学。他曾说“”未有天君不严而能圆通觉悟者。”佛道解脱皆始于心灵的自律。要得到精神的宁静,必须先克服恐惧、愤怒、忧愁等情绪。也许是他信奉佛跟道的缘故,他的一生虽坎坷,但他却从未低头,而是用另一种方式获得“宁静”的一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留给我们的是一种回忆,更是一种气节,值得你我细细品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