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军形篇
本篇孙子阐述了军事力量,即军队的客观物质条件。“形”为物质表象,是不断变化的。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善战者首先要做到不被敌人战胜,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战胜敌人的机会。不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战胜敌人则取决于敌人是否犯错。所谓善战者,能做到不被敌人战胜,但是不能保证能够战胜敌人。所以我们得出总结:胜利可以被预测,但是不能强求。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不被敌人战胜,就要采取防御措施;想要战胜敌人就要采取进攻。采取防守,是因为条件不充分,进攻敌人,是因为时机成熟。善于防守的将领,隐蔽自己的军队如同深藏在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使敌人措手不及。(孙子所谓防御为积极防御,为进攻转化做准备)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例如我们举起秋毫不能称作力气大,我们能看见日月,听见轰雷也不能说明耳聪目明。古时候那些所谓的“善战者”,是打败了容易战胜的敌人。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没有卓越过人的智慧,也没有勇武显赫的名声。
“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所以胜者作战,不会让自己出现差错,之所以不会出现差错,是因为他们采取作战的措施必胜,即战胜了已经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
善战者作战,保证自己处于不失败的境地,并且不错过敌人犯错的机会。(这里笔者认为是举例佐证“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观点,重复强调作用)
因此,能获得胜利的军队首先保证自身具备必胜的条件再进行进攻,失败的军队却是先贸然与敌人交战,企图侥幸取胜。善用兵者,修明政治,健全法治,这样就能掌握胜败的决定权。(基础性的工作看似与作战胜败无关,却是大厦之基,这与“计篇”孙子所列举的战争胜利五要素相呼应。战争的胜负通常在战场之外便已经决定。)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战场的地幅大小为“度”,根据战场的“度”又能知晓战场的容量多少,“量”决定了士兵军队的数量,根据“数”得出衡量军力强弱的“称”,军力的“称”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所以胜利的军队如同以镒对铢(绝对优势),而败军如同以铢对镒。(即,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局部造就优势条件)。胜者打仗,就像积水从千仞高的山涧冲决而出,势不可挡,这就是军事实力的外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