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永不熄灭的精神灯塔

       九十余载岁月奔涌,松花江畔的烽烟早已散尽,但那一声刺耳的警笛依然穿透时空,在每个九月敲击着中华儿女的心扉。历史从不说话,却总在无声处发出最振聋发聩的呐喊。“九一八”不仅是一页泛黄的历史记载,更是一座永不熄灭的精神灯塔,它提醒我们,历史的苦难虽已远去,但其淬炼出的精神力量——对和平的坚守、对风险的警觉、对使命的担当,依然熠熠生辉,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

       当薪火相传的守夜人,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从苦难中走来的中华民族,最懂得和平的珍贵。没有经历过战火的一代,更需从历史的回声中感知牺牲之重、和平之难。党员干部作为时代的守夜人,不仅要以清醒的政治自觉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更要在思想层面筑牢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防线,警惕“和平麻痹症”在社会意识中的滋生。这意味着不仅要通过教育、文艺、公众仪式等多种方式,主动讲述九一八的历史真相,传承民族集体记忆,更要在国际形势变幻莫测的今天,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定力,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守夜人的责任,既在于不眠不休的警觉,也在于将和平的理念转化为制度、文化和日常实践,使子孙后代能在不被战火惊扰的土壤中茁壮成长。这份守护,是对长夜里那些擎火前行者的最好告慰,也是一个民族对历史与未来的庄严承诺。

       当见微知著的观风者,洞察暗流涌动的风险。于安思危,危则虑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大国博弈、地缘政治冲突、意识形态渗透等带来的风险挑战复杂交织,更加隐蔽、更具颠覆性。党员干部必须培养“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的敏锐直觉和系统研判能力。这种洞察不是杞人忧天,而是一种基于历史经验、现实数据与战略前瞻的政治智慧。它要求党员干部善于在经济社会运行的常态中识别异常,在歌舞升平中听出潜藏的杂音,在鲜花着锦时看见远方的乌云。唯有将风险意识贯穿于决策和执行全过程,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才能在风起于青萍之末时防微杜渐,在惊涛骇浪来临前固本培元,切实守护好国家与人民的根本利益。

       当知行合一的践行者,书写砥砺奋进的担当。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对“九一八”最好的纪念,不是停留在口号上的愤慨,而是将历史留下的启示,真正转化为推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实际行动。历史的意义不在于回顾,而在于启迪今天、照亮未来。党员干部作为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一方面,立足本职岗位,争做改革发展的实干家,以创新的思路、务实的举措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历史记忆转化为服务人民的温度;将捍卫和平的决心,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综合国力的力度。另一方面,成为居安思危的实践者,把对国家安全的重视、对风险防范的考量,融入政策制定、城市管理、行业监管等每一个细节之中,使忧患意识成为一种思维习惯与行动自觉。只有在实干中,历史的教训才能得以真正记取,精神的灯塔才能释放出真正的光芒。

       鉴往而知来,循道而不殆。九一八的警笛声仍在耳畔回响,它不仅是历史的回音,更是未来的叩问。历史的火炬已经传递到当代党员干部手中,和平与发展的重任已然落在肩上。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当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深邃的历史眼光、强烈的风险意识和务实的行动能力,在这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坚定迈进,书写出无愧于先烈、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唯有如此,九一八这座精神灯塔,才能永远照耀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永不熄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