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觉(vestibular)亦称平衡觉,静觉。前庭觉是影响婴幼儿成长,和学习发展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前庭是脸的正前方,传达视听嗅味等讯息,这些讯息的处理中心在后颈部脑干(大脑中枢神经)前方的前庭神经核。由于前庭神经核是大脑讯息的守门器官,身体任何讯息进入大脑,必经前庭神经核过滤,加上又要处理前庭讯息,所以是大脑功能最为重要的守护神,通常称为前庭体系。
生理机制
前庭是内耳的一部分,在半规管和耳蜗之间,外侧和下侧都有孔,内部有两个囊状物,囊内有听神经。可维持身体平衡。在内耳骨迷路中部,为近似椭圆形的腔隙。它的外侧壁即鼓室的内侧壁,有前庭窗和蜗窗,内侧壁为内耳道底(蜗底的所在处),后上方有五个孔与三个骨半规管相通。前下方有一较大的孔通耳蜗。
前庭器官位于内耳,包括3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是人体对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具有相同的结构,都称为毛细胞。毛细胞所在的位置和附属结构不同,使不同形式的变速运动能以特定的方式改变毛细胞纤毛的倾倒,使相应的神经纤维的冲动发放频率发生改变,把机体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的信息传送到中枢.引起特殊的运动觉和位置觉,并出现各种躯体的内脏功能的反射性改变。
前庭反应
前庭反应中最特殊的是躯体旋转运动时出现的眼球的特殊运动,称为眼震颤,常被用来判断前庭功能是否正常。眼震颤主要由半规管的刺激引起,而且眼震颤的方向也由于受刺激半规管的不同而不同。临床和特殊从业人员常进行眼震颤试验以判断前庭功能是否正常。在同样条件下震颤时间过长或过短,说明前庭功能有过敏或减弱,前庭器官受到过强或过长刺激,或刺激未过量而前庭功能过敏时,常会引起恶心、呕吐、眩晕、皮肤苍白等现象,称为前庭植物神经性反应,具体表现为晕船、晕车和航空病。
功能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体育锻炼中,必须保持正常的姿势,这是进行各种活动的必须条件。而正常姿势的维持依赖于前庭器官、视觉器官和本体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来完成。
由于前庭平衡的关系,前庭觉的成熟与否和平衡感关系密切。平衡感不良,造成身体操作不稳定,会形成好动不安的现象。多动的孩子,前庭觉的发展普遍不佳。前庭也几乎包括了所有和语言发展相关的器官,所以前庭觉不良,语言能力的发展必遭到障碍。前庭觉是大脑功能分化的守护神,特别在3岁前后的左右脑功能分化,如果前庭觉发育不好,对于这些功能也会形成障碍。
常见的前庭觉训练活动
蹦蹦床上跳跃
目标:弹跳运动是一种上下性质的直线加速运动,对前庭器官可以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通过蹦床跳跃,对前庭觉和本体觉以及肌肉的张力锻炼有帮助。
操作要点:上、下蹦床时注意孩子是否需要帮助。
如果孩子感觉紧张,家长可以先示范,熟悉后,孩子可以在蹦床上进行双脚跳、单脚跳,自如的控制自己的身体。
延伸活动:孩子躺在蹦床上闭上眼睛,家长在旁边跳跃,对孩子的前庭觉的调节有更有帮助。
前滚翻和侧滚翻
目标:身体滚动翻转是一种加速运动,以旋转的方式刺激孩子的前庭器官,对孩子的前庭觉训练很有帮助。
操作要点:前滚翻动作要领:双手支撑重心向前,两腿蹬直、绷紧脚尖,然后头、颈、背、腰、臀依次翻滚向前,到背部时收腹屈膝、蹲立。
侧滚翻动作要领:两脚前后分立,哪只脚向前就从哪个方向侧翻,身体翻滚的顺序为肩、背、腰部侧面和腿部侧面。侧滚翻是在前滚翻的基础上形成的,两个动作都是身体的自我保护动作。训练前应先给孩子讲解动作分解要领,在地上铺好垫子,做好保护工作。
趴地推球
目标:对手眼协调能力、手臂力量的训练都有帮助作用,对前庭觉起到强化作用。
操作要点:让孩子趴在软垫上,腹部着地,头部、上肢、小腿、双脚抬起来。
手心向外、五指相对把球推向墙壁,等球弹回后,再推球。
速度由慢到快,距离由近到远,推球次数由少增多,可以自行调整。
活动延伸:推球时脚部可以加个皮球或放上沙袋,增强孩子的注意力,增加连推数量或增加推球时间以提高游戏难度。
立定拍球或拍球行走
目标:通过拍球,收缩颈部、背部肌肉,对眼球控制身体形象,视空间知觉等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操作要点:双脚分立,保持身体平衡,拍球时可以计数,加强注意力。
边拍球边行走,保持身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