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好好学习》这本书的作者成甲:是一位每年阅读不少于100本书,同时保持每天两小时反思晨修习惯的“中国最会学习”的个人知识管理培训师。他在第九课堂开设的个人知识管理课程,学员评分高达9.95分,在罗辑思维得到上开设的《成甲说书》栏目,以每周一本书的高强度进行知识输出。因为在工作中需要提升自我认知能力,所以开始接触知识管理相关的课程。从坚持记录反思日记到每日自省再到反思晨修,作者用7年的时间构建了自己的框架体系,形成对知识管理的独特认知。
关于本书
作者将知识管理的认识分为三个维度:
第一维度是数据管理。这个维度的知识管理是具体的数据层面技巧。比如下载的文件怎么保存,学到的知识点怎么归类等等。
第二维度是信息管理。这个维度是怎样更好的理解、消化和应用获得的各个知识点,并把它们有效的用于问题的解决。比如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用思维导图增强理解,刻意练习等等。
第三维度是底层规律。这一维度不仅仅是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在具体知识沉淀的基础上,在深层次上掌握普遍规律,从而将学到的繁杂的知识串联起来,在具体知识之外找到新答案。
也是因为很少有人会认识到第三个维度底层规律,所以促成了作者写这本书《好好学习》,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从底层规律这个层面认识学习和知识管理。
这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讲解了什么是知识?什么又是临界知识?
第二部分: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说明了学习临界知识,首先要掌握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部分: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在掌握了临界知识的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再回到核心的问题,如何找到有价值的临界知识并把它应用到生活中。
第四部分:常见的核心临界知识及其解释和应用。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一些临界知识是通用的。
核心内容:
1、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2、如何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3、如何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前言
我们从出生就开始学习,学习说话、学习认字,上学后开始了更为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但是我们总会发现,身边有的人即使特别努力学习,每天第一个到达教室,最后一个回家,但是仍然成绩平平,可有的人看似不太努力,课堂上也没有认真听讲,甚至作业都只完成一半,但是一到考试成绩就名列前茅,这种人既是我们羡慕的天才,又是我们嫉妒的身边人。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他们并不真的是天才,因为只要你掌握了底层规律,掌握了临界知识,也可以成为天才,学习上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拥有令人羡慕的成绩。
第一部分
为什么有些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呢?因为大多数人将时间花在了提升技术效率上,而忽略了提升认知效率。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认知效率和技术效率这两个词,想想我们在上学的时候,班上有没有特别努力,但是成绩总提升不上去的同学呢?工作之后,身边有没有每天都特别忙碌,但是工作效率却没有提升的同事呢?
以前的我因为工作忙得团团转,甚至连读书的时间都没有,从来没有停下脚步想一想我为什么会这么忙碌呢?今天作者给了我答案,原来是因为我们掉进了追逐技术效率的圈套中,我们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越多。而我们应该从圈套中跳出来,去提升认知效率,掌握临界知识。那到底什么是临界知识呢?作者提到了认知深度的概念,我们在分析问题时不能局限于具体问题本身,而是能思考更普遍的情况。从更普遍的情况中得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就是临界知识。
所以当我再次陷入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中时,我要想一想生活中的事情,工作上的事情,它们有没有什么联系呢?再次拿到一项工作任务时,我不再是急于去做,而是先思考我为什么要做这项任务?任务的目的是什么?我该如何去处理这项任务?都会产生哪些结果呢?在思考清楚一系列问题后,找到这项任务最本质的规律,从而将80%的时间投入到解决最核心的问题中去。因此只要掌握临界知识就能大大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不仅是在工作中,在读书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不再追逐技术效率,而是提升认知效率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因为书中的知识是永远都学不完的,而普遍的方法和规律是有限的,掌握了临界知识之后,就可以解决一大类的问题。所以在读书时我们要学会找到最核心最基础的内容,融会贯通,这样做一定比我们读很多书却不思考收获的多很多。
第二部分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会发现读了很多书,却没有发现和掌握临界知识呢?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陷入了低水平勤奋的陷阱中。从上学开始,老师就教我们读书要从头读到尾,看到好词好句就要摘抄下来,相信每个人小时候都有几本好词好句的摘抄本吧。然而这样的读书方法只能让我们将学到的知识停留在表面,解决每一个具体的问题,却不能将新学到的知识点与之前学过的旧知识串联起来,构建成知识网络。所以我们应该将新学到的知识与临界知识联系起来,去解决各种不同的领域和场景里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那如何避免陷入低水平的勤奋,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呢?作者提到了三个方法,分别是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
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假设进行分析。比如我们假设自己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然后我们就开始读很多相关专业的书籍,但是工作效率提升的却并不显著,这时候我们就应该停下来去反思我的假设是否正确呢?读书可能只是给我们带来专业知识,却不能帮助我们直接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如果实际操作的能力没有提升,那工作的效率也就不能提升了。所以我们可以把读书的目的假设为拥有更多专业的知识,当我们拥有了更多专业知识之后,再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工作中去实践,然后再反思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专业知识的联系,然后进行改进,从而不断的提升工作效率。
以教为学:是把教别人的过程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以前我觉得只有当自己有了充分的知识储备之后,才能进行知识输出,去教会别人,不然自己学的还不怎么样,怎么去教别人呢,万一误导别人了呢?但是作者说去教别人,其实是在帮助自己的学习。就像如果我把学到的知识与身边的人一起分享,万一他正好对我分享的知识领域也感兴趣,或者也略知一二,那么我们就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我也能意识到自己对先前学过的知识的理解会不会有误解有偏差呢?所以以后再学到新的知识或者接触到新的领域,我要大胆的与别人去分享。这样不仅可以强化我对新知识的记忆,而且别人的反馈也能帮助我更加深刻的理解新知识。而且这样的新知识不只局限于平常的工作中,比如生活中我学到了新的小窍门,也可以与爸妈一起分享,还能促进家庭的和睦。
刻意练习:是指在思考过后进行的有目的的训练。不是简单的重复训练,而是不断改进,有思考,及时获得反馈的训练。读书这件事情,我们就可以用刻意练习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阅读效率和能力。比如我们要通过读书提升工作能力,那之前我们可能根本没有读书的习惯,首先就要培养读书的习惯,先通过浅显易懂的专业书籍来培养读书习惯,当有了读书习惯和一定的专业基础之后,我们再去看专业书籍中的大块头,看完书后我们要去思考这些大块头中的知识与我们实际工作的联系,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工作中获得反馈,再进一步去思考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一个刻意练习的闭环就形成了。
第三部分
读完书后,我们都知道临界知识是我们必须去掌握的思考工具,因为掌握了临界知识,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提升我们的成长速度,但是如何发现我们自己的临界知识呢?以前我们是因为工作中需要我们去学习什么,我们就去读那类书,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就去寻找这类困难的解决办法,但是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所有现象层面的知识经过深层的探究以后都会联系起来的。所以寻找自己的临界知识最重要的是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因为感兴趣的领域可以激发出我们内心的热情和天赋,以及对世界的好奇心,从而提升我们对这个学科有关知识的独立思考能力。
应用临界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刻意练习。那之前也提到过刻意练习也是提升学习能力的方法之一。刻意练习应从两方面进行:第一是在不同的场景中,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第二是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我们都知道,当学习到一个新的知识或者新的方法的时候,只有应用到生活中,去教别人,去实践中探索,我们才能更好的掌握这个方法,不然知识和方法都只停留在我们大脑理解的表面层。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无思考的重复,因为这样的话,我们永远只能停留在低层次的认知水平中。而刻意练习不只是应用到实践中,而是有思考的不断改进的达到更高层次水平的训练。我们把临界知识应用到熟悉的场景和领域里,然后获得及时的反馈,再思考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改进之后再次应用到实践中,从而实现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刻意练习。
总结
以上内容就是关于底层规律、临界知识的认识和应用。首先我们要坚信每个人都能在学习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在工作中取得骄人的业绩,这与天赋无关,而是与我们提升认知效率有关。其次,我们要避免陷入低水平的勤奋中,不要再做那个办公室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却业绩平平的人啦,而是要通过有成效的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业务能力。最后我们每个人都要找到并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把刻意练习的方法时时刻刻应用到生活中去,实现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跃升。如果你也想成为金字塔尖的那20%的人,一定要好好学习这本书的内容,并融会贯通应用到实践中去,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