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收拾行囊,离开家。
说是行囊,其实简单的很,没有万向轮的大箱子、旅行包什么的,能买到的一律不带,就一只小背包和一只猫。包里全是肉,妈做的。炸带鱼、炸鸡块、煮羊腿和五香牛肉。
第四个这个样的年头。
年,和与它关联的很多东西一样,早已经在心里变了样子。但我还是在它将要来临的时候无比热烈的期盼,在它悄悄走远的时候又无比的眷恋,一年又一年。
年,还是小时候的年像年,就像那幢常常出现在我梦里的老房子一样,在内心的最深处、在连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潜意识里,还是它才能代表家。
那时候,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要赶年集了。年货要一点一点地买,年集要一天一天地赶,买东西,其实就是为了凑热闹,今天买只鸡,明天买条鱼,后天买只鸭子叫嘎嘎。每次大人拎着东西从外面回来,小孩子都要凑上去,看看带回来了什么新鲜玩意。我对吃的倒不怎么感兴趣,但酷爱看杀鸡宰鱼,我家的看完了,再跑去隔壁三爷爷家看他家的。杀鸡要先割脖子放血,然后热水烫毛,再清理内脏,鸡胗鸡心都是要留下的。有次三爷爷弄回来一个囫囵的猪脸,我乐坏了,年年都是鸡鸭鱼,这还是头回见。他把猪脸放在木板上,搬两个矮凳过来,给他一个,我一个,开始拾掇。三爷爷做事很细致又有点墨迹,所以,那个上午,就一边晒着冬天朦胧的日光,一边看着他拾掇猪脸,消磨掉了。
自家的年货办完,就开始准备走亲戚时要送的东西了,这叫“置礼”。小时候的物资远没有现在这样丰富,“礼”就是很简单的四五样东西,很干的饼干、鸡蛋糕、用小匣子装的点心等等,用塑料袋子装着,一点都不好吃,拿着也特别不体面。但那会儿都是这样,也就不觉得。后来袋子渐渐变成了箱子,一箱子不行两箱子。再后来,牛奶、花生油都不新鲜了,爸爸今年送的羊,近的亲戚一家一只。
从前的日子过得慢,车、马、邮件都慢。那会儿走亲戚,一天只走一家,交通工具只有摩托车。妈妈他们兄妹几个总是一块走亲戚,初二回娘家的团聚的时候就把未来几天的行程定好了,初三去她大姨家、初四去她小舅家、初五去她大姑家······于是,当天的早晨,各家都出动摩托车,在姥爷家门口集合。男主人骑车,女主人在后面,孩子放在中间,摩托车队就出动了。那会儿小孩子就我们四个,大表哥、二表哥、大表姐和我。如果路上舅舅的摩托车超过了爸爸,表哥就会手舞足蹈朝我嘚瑟。舅姥爷很喜欢小孩子,去的时候总是把我和表姐抱起来放腿上,一边一个,“孩子贪长,你瞧瞧,都没去年胖了” “得奖了吗” “这新衣服好看得很,谁给你买的”。现在走亲戚都成了串亲戚,早上开车出门,中午就回来了。恨不得一天串完,“礼”放屋里就走,话都不多说。以前要走时,亲戚们总是挽留“凳子都没暖热呢,这么着急走啊”,现在凳子都懒得坐了。长大后,除了初二去姥爷家,我也很多年没再走亲戚,舅姥爷的样子都快忘记了。大表哥和大表姐也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表姐来我家时,坐在沙发上逗孩子“来把糖给妈妈一个”,妈妈?我惊了一下,似乎才突然意识到,表姐已经长大了,她都已经当妈妈了。我又想起了那个舅姥爷把我们抱起来的上午,她抿着嘴笑,因为在换牙,她又刚刚掉了门牙。
领导的微信把我从回忆里拽回现实,恍惚、迟疑,像隔了一个世纪。我看了看手机屏幕的亮光,从七八岁的小女孩变回25岁的现在的自己。哦,明天,明天开始上班了,项目的进展怎样了,组员的工作任务要安排一下,刑侦那边要打声招呼···抹了把脸,是湿的。
表叔在郑大一附院的心胸外科混的不错、远方表哥博士要念完了,要出国······一年又一年,然而我似乎一点都没变,我很惶恐;一年又一年,过去像那幢老房子一样总是时不时浮现,我很怀念。每天都是唯一的,不会有第二个,它们像一颗颗豆子,落在了岁月的泥沼里,生根、发芽。再也找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