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良知与“无良”

什么是良知?《孟子·尽心上》中道:“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句话释义为: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便是良知。

所以,良知属人之本性。它不是某种特定行为,也不是我们经深思熟虑后的产物,而存于感情领域。它是一种直观、基于我们对其他生命情感依附上的义务感。这种情感依附的对象可能是另一个生物(包括但不仅限于人),也可能是一群人,有时甚至可能是全人类。如果脱离了对某人或某物的情感联系,良知就不复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良知与我们称之为“爱、同情”的那种情感密切相关。这种关联赋予真正的良知一种韧性,让良知对具有良知的人产生惊人的支配力。

这种支配力来自良知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激励)。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第八个习惯》中写道:“渴望拥有健全的人格,我们需要培养良知,服从良知。你越是服从良知,良知对你的要求就越多。它不仅向你提出要求,还会提高你的能力,增强你的智力,扩大你的贡献,如果你能善用所赋予你的这一切,你的才智就会倍增。”

良知可以激励我们做出看似不符合理性判断,甚至有损自我的决定,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琐事到各种催人泪下的英雄事迹。从拼尽全力拯救小动物到为国捐躯经受严刑拷打。良知之所以能够驱使我们做出这些行为,只是因为它的动力来源正是我们最为真实、强烈的情感。但并非每个人都具有良知。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前驱斯塔尔夫人曾说:“良知的声音如此之微弱,要想掩饰它易如反掌;可它又是那么清晰,你根本不可能听错一个字。”当人格健全的正常人一旦被邪恶的欲望或放肆的灵魂打败的时候,良知会让他们产生罪孽深重的感受。他们会捶胸顿足,发誓痛改前非;然而对另一些人(缺乏良知的人)来说则毫无负罪感,对自身的罪孽也不存羞耻之心。

缺乏良知的人也被称为无良症患者、反社会人格者。他们唯一想要的就是“赢”的感觉。他们试图控制、干预他人,这比其他任何成就(或其他任何人)都更令他们着迷。控制他人的终极形式也许是夺走那个人的生命。

他们可能表面上很有魅力、穿戴很得体或很有商业头脑……但那只是展示给外界的幌子,是伪装。大多数人都因此蒙在鼓里,产生种种错觉而被其操纵、欺骗和利用。

我们不难理解,如果只有想要“赢”了别人这种冰冷的愿望,如何才能明白爱、同情、关怀……的意义?反社会人格者是不会明白的。人性中的真善美对他们缺乏实际意义,无法打动他们。反社会人格者不会意识到自己的病态,也不期望被治疗,只会继续支配别人、利用别人、伤害别人、否定别人,以此维持优越感,以此隐藏自己空虚的内心。

具体来讲,“反社会人格”是一种精神疾病。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对此此类人群的特征作出描述:1.无法遵守社会规范;2.惯于欺骗和操控他人;3.行事易冲动,无法提前做出计划;4.易怒,具有攻击性;5.毫不顾及自身或他人的安危;6.一贯不负责任;7.在伤害、虐待他人或偷窃他人东西之后毫无悔意。如果一个人同时表现出上述任何3项“症状”,基本足以据此推定他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

这种精神疾病会带来“无罪感”。即产生只要不被法律制裁,甚至哪怕被法律制裁,都可以为所欲为、不择手段的想法。“无罪感”是精神病学领域确认的人格障碍,也被称为“道德低能”。如果一个人丧失对自身道德评判的意识,一切从私欲出发,一味躲避法律制裁甚至利用法律漏洞,其造成的伤害是相当可怕的。

那么,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评价人们行为的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二者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尤其须注意的是,有些关系只宜由道德来调整,不宜由法来调整,如爱情、友谊……

那么道德和良知之间是什么关系?道德是底线,良知是更高层次的自我要求和思想觉悟。道德更多地受宗教信仰、世界观等影响,良知则是一种更朴素、普遍的自觉。因此,良知如同全知的监工,对我们的日常行为作出监测。当我们违反时,就会施以情感上的处罚。然而,反社会人格者的精神中缺少监督自我行为的意识,他们不会给良知留些许存在的空间,不会因为良知的感召而产生丝毫动摇。

虽然反社会人格者的行为是极端可憎的,可是他们却大量存在。有些天生如此,有些后天使然。在我们身边每25人中就有1人属于此。当然,也不乏更多接近此类人群的份子,他们具备上述七中特征中的1至2种,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蔓延。人们意识中良知的大量匮乏如同四川大学教学名师余平教授所描述的情境:“今天的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当今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机,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我想把它们归结为两点,就是我们今天已经失去了两种最重要的感觉:羞耻感和敬畏感。”

于教育领域,我们如何慎重对待培养孩子的课题?首先须明确教育目标。美国教育家约翰·斯隆·迪基对此这样说道:“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人在能力和良知两方面全面发展。这是因为,只创造出强大的能力,但没有创造出相应的方向来指导如何使用这种能力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此外,离开了良知,能力终将衰微殆尽。”

这段话告诉我们,在传统教育体制下除了提高应试能力,我们更应当努力培养孩子能够正确掌控自我意志,不为外界纷繁杂乱所扰。同时,具备积极助人、勇于负责的素养。而非滋养一大批尽力哗众取宠、企图博人眼球、排斥与人合作、处处争强好胜、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潜在无良症患者”。

最后,如何防范身边潜在的反社会人格者?

承认他们存在。

依直觉判断,不要受其身份影响。

以“事不过三”来检验。

质疑权威的声音。

提防溜须拍马者。

注意什么是真正的“值得尊敬”。

不要加入他们。

避开任其自生自灭。

该不客气时就表现出来。

及时止损,不要因此全力弥补。

莫出于同情心掩盖真相。

捍卫自身心智。

好好生活,充满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491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56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745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96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73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12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31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1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85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7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56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5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83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8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74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97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9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