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广州,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乱,好像那里时刻都会有犯罪事件的发生。我从未想过自己会去那座已经被我判了死刑的城市。大概是觉得寂寞吧,想去和大学好友夜聊,于是便匆促从厦门出发了。
可能是最后一次考托福时候,一起睡在东师大的宾馆里,那次夜聊给我很深的印象。若不是第二天考试,我们估计得聊到半夜。我说了很多从未跟人说过的心里话,他在旁边接受着,不需要太多回应,这已经足够。有些朋友就是适合在白天嬉笑打闹,夜深人静吐露心事的吧。或者说他是一个带锁的盒子,我把秘密放进去,便不再管了,也不需要管了。我在广州呆了四天四夜。在第四天的晚上,我们从12点聊到4点,各种扯,各种无厘头,但是我觉得特别舒服。望向窗外,隐约可见广州密密麻麻的楼房。
居民楼密集,算是广州给我的第一印象吧。不过天气却很好,阳光照在蔓出阳台的盆栽里倒显得温馨了。广州交通有些拥堵,地铁却很是方便。当然,地铁里人总是很多的,换乘也把我这种很少接触地铁的外乡人弄得晕头转向。回家看到厦门正在施工的地铁,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某一天我所熟悉的地方将变成另一种完全陌生的格局了,那种物是人非之感会不会太残忍了?另外,广州人整体偏瘦,男生尤其明显。外来人口很多,外国人以黑色肤色居多。
包容是我对广州最直观的概括。或许大城市都是这样吧。广州有很繁华的地带,也有很破旧很狭窄的小巷。沙面建筑的异国风情其实不过如此,但是里面的教堂着实为它添色了不少。建筑物是冰冷的,教堂却是温热的。犹记得一位教堂的志愿者,说着不大标准的国语,招呼着不敢进入的游客入内参观。诚然,对于基督教,大部分游人还不慎了解。旅游时大家都谨慎地不敢去触碰宗教这个敏感地带。他长得像《夜访吸血鬼》里的吸血鬼阿蒙,这种对立元素的冲击才让我印象深刻。不过,广州最负盛名的教堂莫过于处于闹市的石室圣心教堂。特意周日去听弥撒。偌大的教堂挤满了各种肤色的人,尤其以黑色皮肤的教徒为主。宗教是充满艺术的,建筑,音乐和哲学的结合。其实佛教也有这些元素,但是却未能引起我们年轻一代的狂热,大概是迷信色彩多了些适得其反了吧。其实,宗教完全可以当成一种审美一种美学追求,这时候它也就是一种精神追求了。
广州塔夜景,珠江边上漫步确实有些浪漫。但是,这是可复制的。白云山,更像一个森林公园,其实不需要太多景点,行走其中就是一种压力释放,精神舒缓的良方了。广州的大学城让我想起厦门的环岛路,是骑行的绝佳选择。我穿着短袖逆着车辆行驶,风很舒服。累了就去学校附近的小摊买糖水,饿了就溜进某所大学食堂吃所谓的港式正餐。这是在我游玩疲倦时候令我惊喜的景点,没有之一。我感觉在那个时候我不再是赶行程的游客了,而是在这里读书的学生,有家的感觉。
最后一天,我决定一个人去逛。可能因为走马观花,所以旅行时候参观的博物馆并不能带给我太多触动,但是在看到陈家祠那四个旗杆的时候还是被家族荣誉观震撼了一下。中大旧校区确实古朴美丽。我透过一个个窗户看老建筑里面的办公室,仿佛是看老电影里的镜头,一个人坐在台阶上许久。我感觉中大的美是内敛却张扬的,像一个古典美女置身闹市却依旧优雅婉转的风姿。人民公园,像是一个敬老院,充满了各种散步休息的老人。公园并不是特别大,但人真的非常多。有沉默不语的老年夫妻,有三三两两聊天的年老男性,有30出头一起踢毽子的男人,有怀抱婴儿散步的妇女,有在凉亭上学唱歌剧的老人,有在一隅跳交际舞的老舞者,有一起玩游戏的女初中生,也有依偎一起的男学生。在这个公园几乎可以看见任何组合。若是周末,或许会有快节奏的白领在这里散步吧。这个被人诟病的公园,像是一个缩小了的广州。包容让它看起来与时俱进,变得特别。不过由于人生地不熟,我的脚步没有停下,不敢坐在石凳上,匆匆离开了。
我对很多城市的印象都不好,很大程度是由于自身吹毛求疵的原因。但是广州,却让我喜欢。我看到她的很多缺陷,却能接受。可能是这座城市本身的魅力,也可能是我自己和以前不一样了。长大了,视野开阔了,也更包容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