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去了日本旅游。算起来,也去过不少的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大家一直在吹捧提升眼界,尤其说眼界决定着孩子未来的边界,让一些父母心心念地去提升所谓的“眼界”;而出国旅游又一直是提升“眼界、层次”的首选之一。
去世不久的著名作家余光中曾说:旅行之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而是一种改变。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这样,人的心胸才会变得更宽广;这样,我们才会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突然联想到一则笑话:如果说出国旅游几次就能让人变得更好,那么导游们每天在国外见识,为何仍有很多依然狭隘麻木呢?
其实余老先生没有说错,而上边这则笑话也不是全无观点。仅仅“我来过”式的旅行是无法达到余老先生说的高度,它必须和思维融合:眼界的提升,是思维宽度的增加;气质的改变,是思维深度的增加;心胸的开阔,是思维包容性的增加。
记得很多年前,去台北和台南,一直觉得这地方还真旧,不一定能比得上中国大陆发展较好的二线城市;当时那种盲目自大,现在想想是多么的幼稚。为什么会这样想呢?思维没有跟进,而当时的人生阅历决定着当时的思维基准。是的,论建筑的崭新程度,的确比不上,因为我们的建筑都是后来新建的。但是,就因为建筑旧,就否认了它当时的发展和软实力吗?任何事情,都不是那么绝对与片面的。
当然,现在我们也说有些台湾人自大、井底之蛙,不愿承认大陆的发展和优势,但想想,有时我们不也是一样吗?尤其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近几年,人们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造就了有些人一副世界在我脚下的盲目自大,遮住了发现别人优点的双眼。
这次日本之行,颇有感触。很多建筑也很旧;公共汽车也很旧,座位的被套都能看出多次洗涤而发白的痕迹;很多地方很多公共设施能感觉到是反复使用而发旧的痕迹;但是干净、实用、考虑周到,并且节约资源。
而我们,因为经济、社会各方面快速地发展,有些人一味追求的大、新、贵这些表象的东西,而忽略内心的建设;因为到处都有一夜暴富的先例,有些人反而不能踏踏实实的工作、学习、生活,都在投机式的寻找暴富的机会。
最近的爆文《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述说80年代出生的创始人3年创业套现几亿的同时,对平凡努力工作的大众进行鞭打;这样的文章不正是让这个社会人心浮躁的典型例子吗?浮躁的人心,面对旧的汽车、旧的座套、旧的公共设施,是扔了重买重建,还是在保证操作性、实用性和功能性的基础上继续使用呢?由于历史的特殊原因,我们很多人对日本有一定的偏见,不是说我们要忘记历史,但是我们要学会去学习其他国家的长处,而不是用盲目自大的双眼去看世界。
的确,旅行的目的,是让我们更好的回归生活。这样的前提是,拥抱思考。随着人的逐渐成长,看到的东西会不一样,思维的成长也会不一样。不要遗憾我们曾经的幼稚,也不要局限我们未来的可能。旅行,只是一种方式,要想达到思维的高度、深度和包容性,不一定是旅游,人生还有很多不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