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杂志曾经发表文章《经济学需要一场科学革命》,作者 Jean-Philippe Bouchaud 是投资管理公司的一名研究员,还是一名物理学家。他说,相对于物理学在最近数百年来的无数次成功,经济学的成功数量少得可怜。其他领域要是长期没有成果,早就混不下去了(比如炼金术),只有经济学,太多不要脸的人还在混。你看「经济学的王牌成就是什么?」他说:「有的只是预测和防止危机的一再发作的无能。」
经济学虽然已独立成为社会学科,但一直不被主流科学认可,这一切皆因经济学变量太多,无法使用单一变量的研究方法,即使是假设检验,结论也经不起考验。
1978 年,西蒙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此时的他已经不研究经济学很多年——西蒙当初为何选择经济学?后来又不研究了呢?
西蒙研究经济学从不是为了财富,如果把西蒙的贡献同赚钱致富扯上一点关系,即使是间接的都嫌勉强。
西蒙对经济学的好奇源起自他想研究人是怎样选择决策来增进自身利益的,此后他的探索与挑战都跟与此有关。在他日后的职业生涯中,他涉及的学科包括心理学、政治学、行政学、生物学、统计学、管理学、运筹学、物理学、力学和计算机学……经济学只是他穿越歧路花园的其中一站。
但他早期对经济学的研究足以拿一个诺贝尔奖。
西蒙是如何做得的呢?西蒙研究经济学与其他人不同,尤其在阐述人类作出选择的动机、限度和过程评价方面的里程碑的贡献,出类拔萃,影响深远。
他认为,当时的主流经济学派为分析需要,简化大量的细节,从而提出牵强的假设,使得提出的经济学理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既无益处又无补,因为些模型已经将把造成问题的症结一刀砍去了。
同时,西蒙发现一些学生着迷于数理经济学的艰深工具,靠复杂的智力操练来掌握和应用这些工具。而更多的学生对它们失去信任,为不得不把研究时间花在毫无结果的形式主义上面而懊恼不已。
西蒙认为,经济学理论除了满足人类特有的求知好奇的本性外,还应该帮助和指导企业的实际管理和运营,它必须是一套描述真实世界的理论,而不是一套「假设」的理论,最后,经济学理论还应该有助于理解和指导经济的运行。
基于此,西蒙提出基于实践来研究经济学,《基于实践的微观经济学》正是西蒙坚持实践研究主义的结晶。
西蒙后来被成为经济学家中的经济学家,这与他跨学科知识丰富,旁征博引强相关,普通人看他的经济学演讲一般需要辅助大量资料才能看懂。再加上此书是西蒙的晚年的演讲合集,受众是是一大班经济学教授,他必定是将自己对经济学的深知灼见都讲了出来,所以,普通人读起来就会相对吃力。
我个人获益最大的是此书的开头的推荐序、导读和末尾的西蒙自传。首尾交叉阅读,刚好能洞悉西蒙跨学科学习经济学的清晰路径。
在此书,你可以一窥西蒙发现大问题,并利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的过程文档,极具参考价值,对西蒙而言,学习经济学并取到诺贝尔的成就只是他人生探索的支线而已。
那么,这位「提倡多种研究实践视野与工具的学习者」是怎样学习经济学的呢。
确立自己大问题 > 研究人是如何决策 > 决定先从经济学切入 > 发现经济学旧知识无法满足新需求 > 发现当时主流经济学建立的假设有漏洞 > 尝试自己解决 > 融合新学科与实证 > 提出有限理性理论 > 不被认同 > 自己继续潜心研究 > 提出更完备的理论依据 > 结合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继续研究人的决策 > 已经走出长长的一段路后 > 经济学方面的见解获得主流认同 > 获得诺贝尔奖 > 研究人工智能去。
这下,你明白了吧,在《基于实践的微观经济学》这本书中,西蒙从来就不是学院派,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派。
我曾听过好友一个相当有趣的评估书籍质量的方法:翻看豆瓣书评前二十篇页,如果评论角度几无差别,那么这本书就没有什么阅读价值。
如果说西蒙写这本书的视角是《基于实践的微观经济学》,那么我写篇小短文的视角就是《基于实践的跨学科学习》,从这样的角度看,西蒙的这本小书就必定是好书了。
ChangeLog
- 2017-06-20 完稿
- 2017-06-19 增补
- 2017-06-17 起念
六经注我
人类是运用技能来解决问题的社会动物。在满足存活的要求后,他就追求两类重大的体验。第一类深刻的需求,是运用其技能去响应挑战,这可以是击出一记好球,或是漂亮地完成一项任务;第二类最深刻的需求,则是寻求和一些同类建立有意义的和谐关系:爱与被爱、尊重与受尊重、分享经验、为共同目的而工作。——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