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原文:
其次致曲[qū]。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悟原理:
这里的其次是说那些仅次于制成的贤人区,是局部的意思。那些仅次于至诚的贤人,从局部细小的地方下功夫,屈能有成,是在细微的地方都能展现我们的真诚。
结合昨天我们学习的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我们体会到至诚之心无处不在,大到天地之间,小到细微的地方,都可以是至诚的展现。
同时至诚首先体现在细微之处,因为越细微的地方越难以伪装,往往都是我们真情的流露。细微之处可以是地上的一张纸片,墙上的一道划痕,而比这更细微的是我们内心中的灰尘。
比如,当客户提出来额外需求的时候,冒出的第一个想法是不情愿,尽管只是一闪而过,却成为了落在我们心上的一粒尘埃。接下来,《中庸》为我们呈现了真诚层面比较高的人是如何通过在起心动念,言谈举止上理更多的人,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新的层面。诚则行,行则著,也就是说,内心达到了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之后呢就会逐渐显著,著则明,明则动是说在显著了之后呢又会发扬光大,而发扬光大之后,就会感懂他人,动则变,变则化。当人们内心被感动之后,就会改变原有的认知和看法,使人们的认知改变,就可以感化人们向更高层面迈进,为天下至诚为能化。唯有天下最至诚的圣人,才能化育天下的百姓,达到至诚的境界。结合前面讲的至曲,在细微之处体现至诚。我们可以体会到,圣贤是在指引我们事事物、物上尽心竭力在世上磨练自己,使我们的真诚、日臻圆满,同时也引领民众走向真诚。而这一切的起点是在起心动念上对他人好。比如看到客户的不容易,就升起了一个想要更加体谅他的念头,于是也会引发更多好念头的产生。比如,在某个细节上,要对客户多叮嘱几句,比如要给他提供性价比最高最合适的产品等等,这些由真诚而发的善念会逐渐幻化为切实的改善行动,乃至变成自己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决策模式和生活模式。开始行动了,心中的爱就会升起,对他人的关爱越是真切,自己真诚的层面也就越高。在我们个人的成长当中,既有自我激励的因素,更有他人激励的因素。我们常说,没人拒绝你真诚对他好,其实他人不仅不会拒绝,而且还会给你鼓励,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这样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前段时间,很多同仁都在媒体平台上读到了大润发超市灭蚊阿姨的故事,若干年前,阿姨看到很多来到店里的客人,尤其是小孩子,出门逛超市就被蚊虫叮咬而不堪其扰,于是秉持着一份对客户真诚的关爱,阿姨开始想方设法去杀灭害虫,这样的好想法便是诚则行。为此,她尝试了不下五十多种专业工具,摸索蚊虫的活动规律,甚至还深入到超市门口的草丛进行灭蚊,这样外在的行为便是行当,我们看到她为了灭蚊而整理的《蚊虫四季作息时间表》,都不由得赞叹,乃至得到了媒体的报道,这就是著则明,这位阿姨用她自己的方式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这就是明则动,感动之余,也影响我们去思考,在任何一个平凡的岗位,都可以活出广阔的人生舞台,这就是动则变阿姨的故事,也是让我们看到真诚的对他人好,就能提升自己成的层面,还能为社会奉献一份精彩。
课后思悟:
细微之处见证人心!
有些时候我不太在意一些细小的起心动念,总以为那只是一瞬间的想法,不会有人察觉,再者这个想法立马就被否定,殊不知这个细小的起心动念就成了心灵的一粒尘埃!若不在起心动念上下功夫,阻止不了这细小的“尘埃”,时间久了,就会蒙受太多灰尘!
曾经有人说,私意萌动,分明自己的心知道,但是就是去不掉。阳明说,当念头出来时,我们知道这个念头不好的,就是我们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就是“立命”的工夫。
王阳明曾经说,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置,就象眼睛着不得沙子,这一念,不仅是私念,就是好的念头,也不要使之留置,就像眼里即便不是沙子而是金子,眼睛也会被遮蔽住。有时候,刻意希望改变和调整自己,看似立志向善,却又凭空制造出一个妄心出来。佛家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与之有共通之处。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我们自身的那个“性”是妙觉圆明的,不需要做加法,增加一些自以为是的分析判断,而是要去除伪装遮蔽我们的私欲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