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校园,扎根基层,从“书生意气”到“泥土躬行”的深刻蜕变,是汗水浸润的成长之路,更是初心与使命的淬炼之旅。在这里,我读懂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基层运行逻辑,触摸到了乡村振兴最真实、最滚烫的脉搏。
以笃志好学的赤诚之意,向下扎根。“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初到基层,曾凭借着几分书生意气,踌躇满志大展拳脚,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然而,真正着手工作时,却状况频出,发现每一项工作都远比想象中复杂,群众的目光、工作的繁琐是无声的考题,时时让我江郎才尽。乡村是最生动的课堂,村民是最真挚的导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我端正了学习态度,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细细研读政策文件、求教同事、倾听民声,掌握产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农村治理的有效方法和广大群众的民生诉求。从局限于“闭门造车”,到领悟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笃志好学的赤诚之意,向下扎根。
以革故鼎新的开拓之勇,向上攀升。“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乡村工作大到产业规划布局,小到邻里之间的矛盾调解,都在检验着我们创新突破的能力。在典型村建设过程中,村里有15亩低洼水稻田,村书记本想利用典型村资金盘活这片土地,进行荷花鱼虾种养基地的建设,但因触碰基本农田红线而搁浅,最终资金投向基础设施补短板的项目。显而易见,乡村工作中的“老办法”,会成为是发展路上的思维枷锁,乡村振兴工作必须在政策框架下因地制宜、灵活施策,要时刻保持问题导向,既从传统经验中汲取精华,也在新的形势中探索新路。要充分发挥年轻人敢想敢干、勇于尝试的优势,主动学习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勇于冲在前、干在前、闯在前,以“滚上一身泥,磨去几层皮”的干事心,充分吸收基层“营养”,“走出围城”思考问题,以革故鼎新的开拓之勇,向上攀升。
以跬步千里的实干之风,向光奋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为初出茅庐的基层新人,我曾如春笋拔节般渴望破土而出,却在医保征缴的"第一课"里尝到了成长的真味——那些被挂断的电话里藏着村民对陌生号码的戒备,那些细致询问中蕴含着群众对惠民政策的期待。深耕细作方知“实”字千钧,我逐渐读懂“实”字的横竖撇捺。人居环境整治不是文件上的铅字,而是逐户测量改厕尺寸时卷尺上的刻度;生活污水治理不仅是施工图纸的线条,更是调解管道走向时农户递来的热茶...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基层工作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基层工作从不在惊天动地的壮举里,而在帮李奶奶调试社保认证APP的指尖温度中,在替返乡青年协调厂房租赁的往来奔波里...是把“我帮您”落到行动,将“持续干”变成常态,不断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乡风文明等方面精准发力,以跬步千里的实干之风,向光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