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委书记周祖翼主持召开的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人才""创新""核心竞争力"成为高频关键词。这场会议不仅为福建民营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更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在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民营企业如何通过人才战略突破科技壁垒,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关键跨越?
一、人才困局:民营企业创新的阿喀琉斯之踵
当前,福建民营企业面临三重矛盾:产业升级需求与高端人才缺口的结构性矛盾,技术攻关压力与创新资源分散的现实矛盾,以及市场机制活力与政策供给滞后的制度矛盾。某光电企业负责人曾坦言:"我们引进一名博士的成本,足够在东南亚建一条生产线。"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尴尬,折射出人才竞争中的被动局面。数据表明,福建民营企业研发人员占比低于全国均值3.2个百分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高层次人才缺口达40%。以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尽管其已组建60多个技术创新团队,拥有科研和技术人员1000多人,但仍面临高端人才难引难留的困境。
二、破局之道:构建全周期人才生态体系
周祖翼书记强调的"打通堵点难点",需从三个维度发力:一是政策创新:建立"人才+项目+资本"三位一体支持机制。参考晋江经验,可设立民营企业人才专项基金,对关键领域人才给予个税减免、住房补贴等叠加优惠。福建省引进生政策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政策自2012年实施以来,已面向国内著名高校的重点学科专业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选拔了包括民营企业类在内的多类人才,为民营企业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二是产教融合:推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宁德时代与厦门大学共建的联合实验室,已实现每年定向输送200名新能源专业人才,这种模式值得推广。此外,福建省第十批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项目)的申报工作,也重点引进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并给予高额补助,进一步推动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三是平台赋能:打造"飞地创新中心"。如福州软件园在武汉设立的研发分中心,既规避了本地人才不足短板,又实现技术成果的本地转化。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也通过建立200多个研发实验室,其中50多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掌握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相关领域的技术,并快速应用到市场。
三、科技突围: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破解"卡脖子"问题,需建立"需求牵引、应用导向"的创新机制。安踏集团建立的"运动科学实验室",将运动员数据转化为产品参数,这种"场景驱动创新"模式值得借鉴。更关键的是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联合体,如泉州成立的纺织服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共享设备、共担风险,将单个企业研发成本降低40%。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也通过参与111项国家、行业等各项标准的制定,拥有760多件授权专利,研制30多个一级保密配方,发表核心技术期刊论文146篇,每年创新、微创新项目1000多项,目前已研发上万支绿色低碳健康产品,满足用户全屋一站式绿色建材需求。
四、制度保障:让创新者敢闯敢试
需要建立容错机制,对技术转化失败项目给予适当补贴;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解决"有技术无资金"困境。厦门推出的"科技贷"产品,已帮助327家企业获得低息贷款18.7亿元,这种金融创新值得推广。此外,福建省还通过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和股权激励计划等措施,进一步激发了人才的创新活力和企业的创新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福建民营经济正经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深刻变革。当人才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当政策温度转化为市场活力,闽企必将走出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这既是对周祖翼书记"强省战略"的生动实践,更是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福建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