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文化基因里,无不是以崇尚劳模作为例子,被广泛的传播,但并没有人告诉你劳模是怎么休息的?是怎样休息以后再坚持奋斗的。好像劳累之后也要继续奋斗才是最光荣的存在意义。
这是一种误导,累了就要休息,而不是勉为其难的继续工作。劳累之后的人精神状态是悲观的,沮丧的,也是抱怨的!
与其说这种悲观,沮丧,抱怨是几个人的问题,倒不如说更像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问题。
我的父亲从来都是那个时代的典范,至少在他们那个年代,我觉得他很厉害。
他不辞辛苦的不仅种水稻,做水泥瓦,还磨米,还在房前屋后种树栽花……
经常听父亲说:每天在队里种完地以后,就开始做水泥瓦,一熬就是大半宿,每天坚持做四十块瓦,实在困的不行,就用凉水点醒,继续干活,这不是劳模又是什么。
还有种水稻,在没有机械化之前种水稻这件事是非常累人的活,尤其是拔草,在春夏的农忙季节,顶着高温烈日,我的父亲带着我们一家都会在稻地里拔草,那种日复一日的劳作,真的非常的消耗体力,弄得他到现在得一身的病。
我就在稻田边无忧无虑的玩耍长大了,我在父母的影响下,以勤劳为美德。其实说心里话有时是真的觉得很累,在累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休息,总觉得后边有人在催促自己要干活,休息反而让我觉得像是一种负罪感,为此不得不急急忙忙的赶路,急急忙忙的工作,急急忙忙的挣钱,生怕落于人后。
在这种急切中,让人觉得浮躁,做事不上心,仿佛只有继续的累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真的是这样吗?
我觉得我太累了。
小时候有无数次在地里顶着雨收庄稼,望着天上阴沉的乌云,身上已经淋透,腿上已经淋透,还穿着胶鞋在泥泞的地里走着——
我当时真的不理解,听父亲好像在说庄稼不等人啊,又说不能被别人落下,种完地后每天回来还不能闲着。
还要在房后的斜坡上挖平土地,在平地上面盖猪舍。
虽然在后园里栽树种花,却从没有赏花看风景的心情,说这种努力是愚公移山也不为过。
父一辈子一辈,我们传承着以劳动为美,却从不说在累的时候如何的休息,屋后的斜坡被铲平,盖上了猪舍,挖深沟引来了水源,几乎从来没有休息的闲瑕去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
勤劳是一种美德,没有错,但日复一日的没有休息,就让我觉得很累很累。
那种累不仅是身体上的,也是心理上的,没有人会去理解休息的重要性,我没有放弃,但我真的很累。
我连续工作了三个多月了,从来没有请过一天假,昨天下班以后我同区长说:我请一个假。
他慢悠悠的说:几天?还是以后不来了?
额:我说就一天。
区长用疲惫世故的目光瞅着我单薄的身体,听着羸弱的声音,低着头向前走着,他怀疑我要放弃了。
区长说:干什么?
我说:就是觉得有点累,想休息一下。
他淡淡的瞅了我一眼又瞅了一眼老孙说:你呢?你不请假。
老孙:我不请假,我照常。摆出一副举重若轻的样子回答道。
当时有些让我惊讶,话里话外我能听的出来,居然以为我要放弃了。因为在他的人生里没有休息,他也不过像我父亲一样,虽然长得比一般人高大威猛,但依然可以看出岁月带给他的疲惫与辛苦。
区长没有说什么。
只是打趣儿地对老孙说:你不开车带他到镇上去逛一逛 ,喝一顿小酒——哈哈,我不说你们也懂的。
老孙便来了精气神儿回复道:她从来不跟我喝酒,每天就在那里,写写写——
又转头对我说:你写写写有什么用,能挣几个钱,上一个晚班能比你写写写多挣多少钱?
我说:就你话多,你知道我为什么不愿意跟你一起喝酒吗?就嫌你磨叽。
区长没有说什么,只是淡淡的一笑而过。
在我们这个世界里,对于休息几乎没有概念,似乎比别人能干才是经常被提起的话题,能干没错,但我认为更好的休息才能更好的坚持。
从我的父亲到区长再到老孙——无不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通的人,他们是无名的劳模——虽然没人会称他们是劳模并发什么所谓的奖状。
但我们生活中就是由这些普通的劳动者组成的。
从来没有人说:当累的时候,更好的休息才是不放弃的选择。
仿佛只能听到不休息,加油干,不要被人拉下的主旋律声音,然而累了也要休息,然后再坚持工作学习,却不曾被人夸赞宣传过——这也是我父亲对待事物的悲观,这也是区长流露的一种沮丧——
这也是老孙的胳膊尽管非常的疼痛,却像牛一样仍然坚持工作的原因——
他用抱怨解决一切问题,唯独没有想到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