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7
初高中的六年,是我的前半生中听歌最多的时候。
初中,会偶尔给电视连上VCD,跟着周华健的MV一遍遍的唱30多首经典歌曲。
初中,会对着双卡大录音机,听何勇的《垃圾场》(母上大人旁白:不好听),再放何勇的《姑娘,漂亮》(母上大人旁白:这个还挺好)。
高中,在高考的压力下也不放弃听歌唱歌,黄磊、无印良品、杜德伟,在小盆友们觉得暴露年龄的现在,我想起这些人名就能唱的出来。
高中,还有同学为了节省录音机电量,听完一首歌不用录音机倒带,而是用一根铅笔插入磁带的一个孔内,人工不智能的把磁带旋转回到想开始的位置。
在把高考当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年代,我都自豪于自己“综合能力强”(这是对考不上985的我的一种安慰)。结果上了大学,一下子被高等数学打蒙了,一下子被自己要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这些宏达命题拉到了学英语听听力的道路上。KTV是在大四确认上了研究生之后才第一次去的,唱的歌显然不会是最新的,而是初高中的经典老歌。
也没打游戏也没娱乐,这样的大学生活,嗯,延续到了毕业。毕业赚钱的第一感觉是有钱买自行车零件和相机了;第二感觉是为了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要不要对自己进行继续教育读个法律在职硕士,要不要对得起自己的内心追求理想读个在职心理学硕士(范进要是知道中举了之后还要这么苦读,估计不会疯掉的)。
曾经在迷惘彷徨的时候也考虑,为什么人家的生活都是越过越潇洒,我的生活好像就越过越辛苦,有这么多东西要学习。曾经也咬牙说,我的人生,能不能不学习了,能不能就下班放松?好像也得不到肯定的答案。
至于说结婚生子之后,那就更没时间了。除了开车时利用CD播放一些老歌,好像流行音乐就不曾在我的生命中出现过。对于音乐的缺失,似乎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压根不会觉得这里面有什么问题。
工作和生活,一直处于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升级打怪之中。当4年前终于有时间和金钱把心理咨询(的学习)当做自己的终生发展方向,更加为“学习”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嗯,等一下,几年前不是说“这辈子能不能不学习了”么?
一方面,觉得学习到新知识新技能很有充实感;另一方面,也有一个月10个休息日仅休息1天的人生第一次累哭的体验。
各种音频课程、蓝牙耳机、开车环境,都增加了学习的时长,我心中窃喜,我可以偷来这么多的学习时间,我可以更快的成长。伴随而来的,是比以前更容易生病、感冒的恢复时间更长、养育孩子道理都懂就是没耐心面对孩子(心中有个不耐烦的声音说“[孩子]你赶紧懂事,我还要学习去呐”)。
人们很难责怪一个努力的人,也很难责怪一个太努力的人。可是,在一个又一个课程的消耗下,我想吃甜食喝可乐;在说话并不能帮助别人和我自己的成长的情况下,我需要闭嘴安静下来。音乐,就在这个时候,成为我缓解压力的出口。当黑豹乐队的《无地自容》、《体会》、《Don’t break my heart》等首张专辑的9首歌涌入耳朵,我体会到了放松,体会到了自己的生命。
我真的,忙的连听歌的时间都没有了?听歌,真的是浪费我的时间和生命?每天听一小时歌,我的人生就庸俗、忍受、或者完蛋了?Fxxk off!
有人说改变很简单,有人说改变很难。汝之蜜糖彼之砒霜,谁也不能改变谁,甚至改变不了自己。除非,痛苦逼着自己改变。听歌一个星期了,我更喜欢自己了。觉得自己更放松、更有生命力。
曾经嫉妒,你看人家网红心理咨询师,看个电影看个电视剧就能写好几篇文章出来。而我写不出来,所以我没时间看电影看电视剧,我没时间听歌。——从一个星期之前的我来说,这是“真理”。
从现在的我来说,let it be,先照顾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