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法国梧桐属南京独有,不曾想上海满街都是,想起小时候家附近那棵老梧桐,后来修路砍掉了,近来有种恍惚的感觉,总无意闪过一些小时候的记忆,门前篮球场旁的池塘,池塘对面的桂花树,家里二楼的啤酒瓶围栏,整点就敲响的八挂钟,四方桌,八角碗,这些东西似乎已成为记忆,偶尔从近现代历史展馆中才能看到类似的物件。
我们家是典型的南方居民楼,天井,刷漆大门,门前有一块坪子,进来是前厅,接着是天井,下雨天雨水会沿着屋檐流下来,再往里是待客沏茶的会客厅,客厅里有块小黑板,我爷爷每天在上面写些字,诸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类带着他们年代观念的“唯读书论”,爷爷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商人,也就是当时的地主,改革开放斗地主风气盛,地主家的小孩是不能入学堂的,所以伯公等都被送出去读书,太爷爷一兄弟无子,爷爷则是过继给了太爷爷的兄弟。虽不算家境优渥,家里规矩也不少,晚上是不能出门的,更别提晚归。以前我总不能理解,甚至觉得他是封建古板老派,具备一些封建残留的顽固观念,譬如重男轻女,唯读书论等。
我父母是自由恋爱,外婆家经济条件不太好,故而我母亲读书不多,那个年代贫困人家的孩子是上不起学的,作为兄长长姐等,都懂事谦让,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弟弟妹妹,这种观念在当时是常态。母亲嫁给父亲时,因家境跟受教育程度问题遭到了爷爷奶奶的反对,嫁过来之后,一度不被看得起,这是小时候母亲常跟我们说起的事情。好在她是个拼命三娘,生活过得越来越好,独立当自强便没人敢瞧不起。
聊起母亲,时常让我心疼跟愧疚,久远的小时候记忆里,她烫卷发,门后的衣架上都是碎花大长裙,还有中跟鞋,类似于今天的玛丽珍鞋。可是随着我们的长大,她变得越来越“不修边幅”,现在偶尔我给她买带点跟的鞋,她都会嗔怪说有跟不好穿,我有时候经常冒起这个念头,而这个念头跟我间歇性抗拒结婚以及培育下一代多少有些关联,不是我不懂为人父母的艰辛,内心的真实想法是,目前无法确定自己可以为了养育下一代而腾出绝大部分时间跟精力,自知很难,至少目前为止觉得很难做到这种程度,尤其是当下生儿育女更多的一起体验跟感知这个世界,我觉得这部分的体验感如果需要用我大部分时间精力去换取的话,倒也不是非要加到我的人生里来,这是目前的一些想法。
是平和很多,很多事情不是非要对立,不踩低捧高不偏激,尊重并尝试理解共情各种生活方式跟想法。很多人30岁还是愣头青,也有些人懵懂混沌进入到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连自己都浑然不知身处何境,大多数都是“既然走到这一步了,没有回头路,且走着吧”,有条不紊规划也好,碌碌无为内耗也罢,忙个不停假充实也好。
不记得我是什么时候开始不那么焦虑的,开始松弛放下来,大概是某一天灵光乍现觉得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碌碌无为甚至不那么欢愉的,索性慢下来去感受生活。以为法国梧桐属南京独有,不曾想上海满街都是,想起小时候家附近那棵老梧桐,后来修路砍掉了,近来有种恍惚的感觉,总无意闪过一些小时候的记忆,门前篮球场旁的池塘,池塘对面的桂花树,家里二楼的啤酒瓶围栏,整点就敲响的八挂钟,四方桌,八角碗,这些东西似乎已成为记忆,偶尔从近现代历史展馆中才能看到类似的物件。
我们家是典型的南方居民楼,天井,刷漆大门,门前有一块坪子,进来是前厅,接着是天井,下雨天雨水会沿着屋檐流下来,再往里是待客沏茶的会客厅,客厅里有块小黑板,我爷爷每天在上面写些字,诸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类带着他们年代观念的“唯读书论”,爷爷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商人,也就是当时的地主,改革开放斗地主风气盛,地主家的小孩是不能入学堂的,所以伯公等都被送出去读书,太爷爷一兄弟无子,爷爷则是过继给了太爷爷的兄弟。虽不算家境优渥,家里规矩也不少,晚上是不能出门的,更别提晚归。以前我总不能理解,甚至觉得他是封建古板老派,具备一些封建残留的顽固观念,譬如重男轻女,唯读书论等。
我父母是自由恋爱,外婆家经济条件不太好,故而我母亲读书不多,那个年代贫困人家的孩子是上不起学的,作为兄长长姐等,都懂事谦让,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弟弟妹妹,这种观念在当时是常态。母亲嫁给父亲时,因家境跟受教育程度问题遭到了爷爷奶奶的反对,嫁过来之后,一度不被看得起,这是小时候母亲常跟我们说起的事情。好在她是个拼命三娘,生活过得越来越好,独立当自强便没人敢瞧不起。
聊起母亲,时常让我心疼跟愧疚,久远的小时候记忆里,她烫卷发,门后的衣架上都是碎花大长裙,还有中跟鞋,类似于今天的玛丽珍鞋。可是随着我们的长大,她变得越来越“不修边幅”,现在偶尔我给她买带点跟的鞋,她都会嗔怪说有跟不好穿,我有时候经常冒起这个念头,而这个念头跟我间歇性抗拒结婚以及培育下一代多少有些关联,不是我不懂为人父母的艰辛,内心的真实想法是,目前无法确定自己可以为了养育下一代而腾出绝大部分时间跟精力,自知很难,至少目前为止觉得很难做到这种程度,尤其是当下生儿育女更多的一起体验跟感知这个世界,我觉得这部分的体验感如果需要用我大部分时间精力去换取的话,倒也不是非要加到我的人生里来,这是目前的一些想法。
是平和很多,很多事情不是非要对立,不踩低捧高不偏激,尊重并尝试理解共情各种生活方式跟想法。很多人30岁还是愣头青,也有些人懵懂混沌进入到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连自己都浑然不知身处何境,大多数都是“既然走到这一步了,没有回头路,且走着吧”,有条不紊规划也好,碌碌无为内耗也罢,忙个不停假充实也好。
不记得我是什么时候开始不那么焦虑的,开始松弛放下来,大概是某一天灵光乍现觉得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碌碌无为甚至不那么欢愉的,索性慢下来去感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