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几年前就知道钦努阿·阿契贝(Chinua Achebe, 1930-2013)这个名字,只是模糊的知道他是一个非洲英语作家,并没有读过他的任何作品。
我有一个习惯,很多想读的书,都标记到自己的豆瓣里,或者干脆放到自己的亚马逊心愿单里,慢慢地买,慢慢地看。这样一来,很多当时想看的书,等到想起来,可能就是很久以后了。
几个月前,从孔夫子旧书网上花了十几块钱淘了一本《瓦解》回来。发现书的内页上还有“上海西华国际学校”的方形印章,应该是学校图书馆的馆藏书。书还被磨砂膜包了书皮,修得整整齐齐,更像是一本没有人翻过的新书。
昨天早上打开了这本书,抽空了看了三个小时,一口气读到了第17章,如果不是怕影响周一上班,肯定会连夜读完;读完了之后,又马不停蹄地就推荐给了几个朋友。
2.
《瓦解》是我读过的第一本非洲作家的书。它纠正我长久以来对非洲的刻板印象。贫穷、落后、疾病、战乱、自然灾害、野生动植物、沙漠、矿石……这些我们可以从历史和地理课本、影视作品或者电视新闻上不断地看到的意象,构建了我对于非洲整体上模糊而又狭隘的认识。
《瓦解》(Things Fall Apart)里讲述的部族故事,读起来全然没有任何陌生感。Okonkwo所在的Umuofia是一个保持着自己信仰的部落,在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之后,传统的秩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作为昔日的英雄,Okonkwo已经无力维持自己所信仰的一切,只能选择结束自己传奇而又悲剧性的一生,成为孤魂野鬼。
同样,中国人也喜欢讲规矩,认为“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维持了长达数千年的礼法统治,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奇迹。因此,在讲“规矩”上,中国绝对是有“话语权”的。在迷信盛行的时代,中国的乡下老百姓,似乎跟远在万里之外的Umuofia村的村民没有任何分别。那些神秘的禁忌,那些能够代替神和人沟通的巫祝,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倘若不是新中国把它消灭的话,看看港澳台的遗存便知)。从小就生活在农村的我,也曾经常目睹各种奇怪的祭祀或者祈福活动,可以说,它们曾带给了我幼小的心灵不可言说的畏惧,也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在阐述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时,阿契贝没有将一切都归罪于白人,而是选择了一种相对更加冷静的笔触来呈现不同文化带来的无法弥合的裂痕。宗族观念在上帝面前荡然无存,人获得了自由,却失去了祖先、亲戚、父母、兄弟、姐妹,这是Umuofia的头领们所不能忍受的。这是他们荣誉的起点,他们传承给子孙后代的深信不疑的真理,然而白人的法律代替了放逐,教堂的讲经和学校的教育代替了头领的教诲,族人们的纠纷不再以人命、死亡来终结,一切旧有的秩序瞬间都变得岌岌可危。这也是促使Okonkwo走向绝路的最根本原因——他不能容忍一个没有荣誉感和骄傲,为了苟活而放弃荣誉、尊严,忘记如何去战斗的时代的到来;他不能容忍族人们抛弃家族、父母、兄弟、姐妹,转而去相信一个异族的神。
3.
非洲还一直活在“动物世界”的主题纪录片、NGO与非NGO组织的援助项目、户外探险电视节目以及其他众多的媒介形态中,依然让人无法看清。如果不到这片神奇的大陆上走一走,或许我们永远都只能了解到它的一鳞半爪。
或许唯有通过文化,人们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一个民族。这也是阅读的意义。通过一本书,或许只能够认识到一个部落,但至少已经突破了扁平化的刻板印象,打开了一道裂缝,终归还是件好事。
书评专题第2篇,总第00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