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夫见闻》一1
永远乡愁
乡愁。
是远离故土游子的永恒情感主题。
余光中老先生乡愁:
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的乡愁已升成为‘专利文化’,如同一壶老酒,越久越醇,越陈越浓。
在戍边七十年代,乡愁是饱含深情的家书。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盼家书殷殷之情的苦;
读家书兴奋之情的甜;
写家书面面俱到的思;
猜家书是否到家的想。
都是未曾经历的人,难以想象的。
在呼倫贝尔大草原的八十及九十年代初期,乡愁变成了票证。
一张张辛苦煎熬火车票;
一张早出晚归的飞机票;
一张转来复去的汽车票;
一张顺江而下的船票。
虽远离家乡,飘泊在外几十年,故乡情节更浓。
元沱才是我的根,
元沱是树大落叶之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唐代大诗人杜甫都认为,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何况凡夫俗人的我也。
故乡的一草一木;
故乡的坡坡坎坎;
故乡的田间组合;
故乡的玩耍舞台;
历历在目,如现眼前。
今年初夏四月,约了在重庆打拼有成的同学老庚,回到家乡走走转转,乡愁仍记忆犹新。
变了,一切都变了。
老街模样,只能靠片段拼接组装。教我做人学知识的学校,只有威武而久远的门牌还在,破旧被崭新更替;平房被楼房换装。
昔日热闹无比的街市,被阳光下的三、二桌麻将,几位老人摆龙阵的落寂埸景取代。在仄逼街上转一圈,时常会出现“”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画面。
曾几何时,在儿时初识人间的记忆中,到元沱乡埸如同进城的感觉,甚至有今天时氅高、大、上的对等。
在当时十分羡慕家在街上的同学,高人一等,优越感強。在那个文化生活、物资贫乏、通信不畅、交通不便的年代,小小的街市是物资供给中心;是人们交往的主要平台;更是各种乡土文化融合交流的舞台。
准确地说,元沱乡埸由十几户人家,相向而居自然形成的埸镇。
儿时的记忆图版中,元沱依水而居,以水成街,环境优美、幽静。环抱街市的两条河流,如同二条碧蓝流动的彩带,腰娆妩媚,缓缓而动。阴光之下、银光闪闪,可谓青山绿水宝地。
青山今在,只差绿水。
……
诉不完的乡愁,
道不完的回忆,
只有永远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