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电影能延长三倍人生。
的确,在电影里我们能看到各种人生,于主人公们身上也能看到我们当中大多数人的影子。
大年初一上映的《你好,李焕英》的豆瓣评分不低,票房更是不俗。
第一次听到李焕英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刚上初中,某一个星期天在家捧着遥控器乱怼一通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了这么一幕。
贾玲站在台上哭着,满脸泪水,声音几近哽咽。
“妈,那件绿皮衣我给你买了。”
“妈,冰箱我也买了,双开门儿的。”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感情出现在一个小品里,觉得挺新鲜。
最近一次看到贾玲像那样泣不成声,是在《王牌对王牌》的舞台上,她说起了这部电影。
她哽咽着说道:“我把我的心掏出来了,给你们看。”
从几年前的小品,再到前几天的电影,每一个片段,每一句台词,无不凝聚了一个女儿对母亲的爱与遗憾,正是这种多年积压在内心的遗憾,在后来凝结成了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作品。
在这样一个无论是经济还是科技都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人都很少有时间去陪伴自己的父母。
那句“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对于很多人而言,似乎有些口号化了。更别说电影的主人公遭受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沉痛代价。
很久以前看到过一位作家的一句话:写作就是把心掏出来给读者看。
我之前刷到过很多电影博主吐槽“烂片”中不计其数的“工具人”的短视频,他们往往只有那么几分钟,甚至一瞬间的镜头。 他们的出现只是为了推动剧情,毫无个性和灵魂。在影片中,我们很少看到这种为了推动情节发展而出现的“工具人”,演员们饰演的角色大都生动有趣,恰到好处的喜剧包袱令人忍俊不禁,温情感人的画面极富感染力。
演员贾玲作为一个新人导演在此之前没有任何导演经历,但却赢得了不俗的票房,远超众多高分电影。在我看来,成就这一切的关键在于真挚与毫无保留。
对于观众,她毫无保留。
这部电影的初衷是贾玲为了纪念自己的妈妈。妈妈在世时一直都在支持贾玲的梦想,而当贾玲终于实现了梦想,站在闪闪发光的舞台上时,她与妈妈早已天人两隔。子欲养而亲不待,人世间的痛苦莫过于此。
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尘封已久的往事要被一次次的撕开,这个优秀的作品便在这一次一次的回忆与思念中成就了。这样真挚的作品,定不会有半点虚假和造作。这也是引起很多人的共鸣的原因。
对于每一个细节,她认真严格。
在影片尾声,张小斐有一个回眸微笑的镜头,而这个短短几秒钟的镜头,拍摄了足足两小时。以这样的态度拍出的作品,必然是精品。
影片中,贾孝玲穿越过后唯一想做的,就是让妈妈开心。
为了让妈妈买到电视,她可以扮演盲人;为了让妈妈打排球,她可以在烈日下暴晒,绞尽脑汁解决所有队员的问题;为了让妈妈过的好,她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给妈妈和沈光林牵线。
但影片的结尾又来了一个大反转,原来妈妈也是穿越过来的。
她在贾晓玲从天而降之时,不顾危险接住了她,哪怕自己受伤;她在与贾晓玲喝酒之时说:我的女儿,只要她健康快乐就好。如果重来一次,她还是会作出同样的选择。
昏黄的灯光照亮了李焕英的脸庞,那一刻我觉得她特别美。
记者问贾玲:为什么电影的英文名是《hi,mom》,而中文名是母亲的名字呢?
贾玲答道:因为李焕英不仅是我的妈妈,她还是她自己啊。
曾几何时,我们的妈妈也是一个花季少女,她和所有小女生一样,爱美,羞涩。
就像电影里李焕英穿着贾晓玲用红格子床单做的裙子去看电影那样。电影院门口,李焕英会脸色微红地问:是不是太张扬了,我还是换了吧。
但她也会在不经意间整理耳边的碎发,看到喜欢的人时也会笑得很甜。
后来,那个花季少女结了婚,有了孩子。
再后来,她有了责任。
我们以一声“妈妈”作为报酬,肆无忌惮地像她索要一切,她却以一声“妈妈”为枷锁,毫无保留的向我们付出一切。
可我们往往会忘了,妈妈曾经也像你一样。我们和贾晓玲一样:打我有记忆起,妈妈就是一个中年妇女的样子。
李焕英爱笑。
李焕英想要一个冰箱。
李焕英想看一场女儿的表演。
但因为一场毫无预兆的意外,李焕英的生命停在了48岁。
但贾玲和李焕英的故事还在继续,因为生活中还有贾玲们和李焕英们。
我们的妈妈和李焕英一样,希望我们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