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薪救火】
成语“抱薪救火”的意思是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人想消除灾害,但由于使用的方法不当,反而扩大了灾害,使事态变得更严重了。
“抱薪救火”源自西汉·司马迁著《史记·魏世家》:“魏将段干子请予秦南阳以和。苏代谓魏王曰:‘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玺,使欲玺者制地,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战国时期(前475一前221),许多小国都被大国吞并了,最后只剩下七个大国——秦、齐、楚、燕、韩、赵、魏,史称战国七雄。七国中以秦国最为强大。
秦国为什么能够在七国中雄居霸主地位而最终统一了中国呢?笔者以为首先是因为秦王能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不断地进行改革,逐渐增强了自己国家的实力;其次是历代秦王非常重视人才,注重招贤纳士,重用了战国时期非常优秀、非常突出的几个重量级人物,如范雎、张仪、商鞅、韩非子等。
秦王为了实现其天下霸主的梦想,虚心地采纳谋士们呈献的“变法”主张及张仪的“远交近攻”、“连横”等策略,分别进攻讨伐各诸侯国。
公元前365年,魏惠王为躲避强秦的威胁,同时又觉得大梁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增强自己的国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图霸争雄,便将都城自安邑(即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迁至大梁(即今开封)。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魏国在大梁经历六君——魏惠王、魏襄王、魏昭王、魏安釐[xī]王、魏景王、魏王假,共140年。公元前225年,秦大将王贲率兵攻破大梁,魏王假不得已出城投降,魏国灭亡。
魏惠王,名莹,(前400一前319),在位五十二年,“惠”是其谥号。魏惠王当政前期时,魏国是战国诸雄中最为强大且第一个自称为王的国家。
魏安釐[xī]王元年(前276),秦国进攻魏国。抢走了魏国两个城池。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池。这一次形势非常严峻,秦国的军队一直打到大梁城下,魏国的近邻韩国国王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便派兵来救,也被秦军打得落花流水。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土地求和。第三年秦国又对魏发动战争,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杀死了数万人。第四年,秦国又出兵攻魏,其他各诸侯国见秦国不断进攻魏国且连连取胜,都为自己的安全担心,于是大家便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韩、赵两国率先与魏国联合在一起形成联军共同抗击秦国,但仍被秦国打败,损兵折将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叩也在激战中失踪。
魏国军队接连败北,特别是最后一仗,魏、韩、赵三国联军在秦军面前不堪一击,使魏安王魏图魂不守舍、坐卧不安,许多文武大臣也惊慌失措,其中一个大将段干子更是惶惶然不可,日。为了苟安,他向安釐[xī]王建议,再把南阳割让给秦国,以求秦国罢兵议和。面对强秦猛烈的速势束手无策的魏王,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安宁,便同意段干子去与秦国谈判割地事宜。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纵横家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
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之事后,唯恐魏王的这种以肉喂虎式的割地求和的不明智之举会在诸侯国中间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合纵抗秦”之大计,便对魏说:“大王切不可一味地割地求和呀!段干子是想保官职,如今大王让想保住官职的人控制土地,那他不把魏国百姓赖以生存的土地送光才怪呢。秦国是为了得到土地,在魏国的土地没有割让完之前,是不会善罢干休的。用土地来侍奉讨好秦国,就好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被扑灭呢?柴草不烧完,火是不会灭的。”
但是软弱无能的魏王听不进苏代的一番肺腑忠谏之言。一味地割地求和,结果使魏国江河日下,日暮途穷,苟延残喘不足50年,即被秦国消灭(前225年)。
如果一个国家在面临外族入侵时,单凭割地谋求相安无事,那只能是以肉喂虎,挑雪填井,不仅于事无补、不能持久,甚至会事与愿违招来灭顶之灾。唯有奋发图强,增强军力、国力,坚决抗击侵略者,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可悲的是,我们的先人――赵宋江山的决策人并没有吸取魏图“割地求和”的惨痛教训,在距魏安釐王一千多年后,又在大梁这块土地上重演了“割地求和”的一幕一一拿钱买太平的悲剧。最著名的便是“澶渊之盟”。尽管这些畏敌如虎、屈膝投降、拿钱买和平的外交政策,也换来了暂时的和平,但却极大地助长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