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是怎么崛起的?周天子作死?还是楚人水到渠成?疑点重重

春秋五霸,楚国有其一;战国七雄,楚国得其一。

甚至,到了后来的秦末楚汉争霸之时,项羽也是顶着楚的旗号,自立为西楚霸王,纵横天下。

楚,这个古老的南方部落,是如何崛起的?是励精图治,还是事出偶然?

这件事儿,最早,恐怕要追溯到西周——周昭王执政的那段日子。

彼时,西周已历四世(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国力强大。

然而西周运转到了周昭王这里,昭王开始漫不经心了。

事实上这是每个朝代都会面临的问题。——

经历了前面打天下、稳天下的阵痛期,以及兴天下的辉煌期,总有一位养尊处优的君主,会开启属于他自己的挥霍期。

周昭王,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样的人。

有了挥霍,就有了五花八门的爱好。

周昭王,专好奇花异草、飞禽走兽。

从哪儿找这些玩意呢?先是从都邑找,都邑没有,就靠着四方诸侯纳贡。

要是不纳贡呢?

那好,不纳贡我就打你。

楚国,就成了上述情况下遭殃的部落。

其实这件事,归根结底,是周昭王逼的。

因为,最开始的楚国,是尽心尽力,前来纳贡的。

只不过,最早的楚国,国力实在衰微,前来纳贡的东西,不过是一些香草、木杆之类的东西。

这让周昭王十分瞧不起,因为这时候楚国的地理位置,本就身处蛮夷之地,所以就更被昭王视作荒蛮。

昭王甚至取消了楚人前来会盟的资格——诸侯大会你不用来了,来了也没什么用,你也不够格。

然而正是昭王的这般瞧不起的姿态,却让楚国人知耻而后勇。

楚人向来是有风骨的,在随后几年,楚国国君大力发展国力,逐渐地,楚国有了起色,并逐渐扩张自己的土地。

诶?蛮夷之地,也敢扩张土地,但一万年你也是蛮夷。给你点儿颜色瞧瞧!

于是,周昭王无缘无故起兵,南征楚地,并重创楚国。

第一次南征,昭王甚至在楚地捕获了一只大野牛。

这让昭王对楚国更为轻蔑。

看你服不服我。

过了三年,昭王又想要一只大野牛,怎么办?

去山林里捉吗?

不,咱再去打一次楚!(当然,这中间还有一次伐楚,这次是第三次)

这一次,昭王甚至亲自披挂上阵,南征楚地。

派别人打你不过瘾,我要亲自来打你!

可万万没想到,就是这次南征,竟然成了周人永远的梦魇,反过来,却也成了楚人崛起的转折点。

《史记·周本纪》有言: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

什么意思?

大概的意思是:周昭王的时候,王道衰微,昭王去南方巡狩,却没回来,死在了江上;死了,却不发丧,是忌讳这件事。

也就是说,这次南征楚地,身为天子的周昭王,竟然死了。

这真的是不可思议。

怎么死的呢?

重点来了。

死的原因,这里的史记竟然没有记载。只记载卒于江上。

那么,昭王到底是淹死的,还是得病死的?

不知道。

其次,这里史记记载的,可并没有说昭王,是去南边讨伐楚,而是去南边“巡狩”。

那什么是巡狩呢?

也就是对南边“搞视察工作”,顺便“打打猎”。

这就很晦暗不明了,巡狩,怎么会死人呢?

天子死了,又为什么避讳、秘不发丧呢?

结论是:周人不好意思发丧,或者周人耻于发丧。

为什么?

因为,被一个自己所不屑的蛮夷之地的人,杀掉了天子,这是莫大的耻辱。

这样的耻辱,怎么能公之于众呢!

耻辱,就只能讳而不谈,不仅不谈,还要编出来一个合理的故事,来解释国君的死因。

什么故事呢?

我们看到,上述史记对昭王死因的记载,只是一笔带过。

不过,《史记》的译注翻译中却记载了昭王的死因,乃是因为憎恨他的楚地平民,故意造了一条用胶水粘合的、劣质的船只拿给昭王来乘,昭王乘了这条劣质的船,淹死在了大江之上。

这倒合情合理。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因为周昭王死后,他的儿子周穆王继位,穆王继位后,第一件事儿,竟然不是为父报仇,反而转戈去讨伐位于西边的犬戎部落。

奇怪,穆公,为什么不为父报仇雪恨,反而却“避重就轻”呢?

因为,这仇,报不了。

报不了仇,不是因为打不过楚国,也不是因为不好打。

而是因为,周穆王根本找不到证据,证明这是一个“仇”。

换句话说,这“仇”,根本不成立。

此话又怎讲?

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正史记载,周昭王是被楚人杀掉的(无论是用计还是强取),反而更多的史料却记载,周昭王此次南征,实际上是大败楚军,凯旋而归,在渡过周人自己的属地汉水的时候,淹死在了“自家”的江中。

也就是说,周昭王,是意外而死,而且,死在了自己的土地上。

这,又怎么能怪楚人呢?

倘若周穆王抱着“为父报仇”的理论,再来讨伐楚地,岂不是自己打自己脸?

那事情讲到这里,就形成了一个矛盾。

史记译注中,周昭王是被楚人设计淹死的;而可信史料却记载,周昭王是在凯旋的时候因为意外、淹死在本国的土地上的。

这二者,究竟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


实际上,事情讲到这里,逻辑上已经不言自明。

倘若周昭王,是凯旋归来,死在自己的土地上,那么周人就没必要“讳而不谈”;之所以“讳而不谈”,只能是因为,周昭王根本就没有死在自己的土地上,而是死在了楚人的土地上。

而周人,为了自圆其说,给自己、和已逝的周昭王圆回颜面,便只能编出那么一个“凯旋归来、死在自己土地上的史实”。

如此看来,周昭王果真是作死吗?

现在看来,的确是这样。


也正是这周昭王反反复复对楚人的轻蔑与讨伐,却“歪打正着”地奠定了楚人崛起的基石。

楚人,从此励精图治、崛地而起,为中华文明的“荆楚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这个层面来看,周昭王,也为华夏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感谢您阅读本文,也欢迎您阅读漫笔古今的相关文章。

谢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