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思绪万千。一周的时光匆匆而过,回望本周的过往,我的感受是在期待后失望,在愉悦中展望,在经历中成长。
新的一周,原本期许着班级像往常一样,按部就班地运行着。可是在星期二晚上却发生了出人意料的事——作为都是班干部的易同学和刘同学连续发生了两次肢体冲突。在周二晚上九点二十分左右,下晚自习课后的我匆忙地回到了家,刚一坐下,就接到宿管卢老师的电话,告知班上两位同学已在操场上追打,造成易同学颈部皮外伤。现在正在寝室,情绪比较激动,有继续打架的苗头。我给卢老师说:“我马上通知双方家长,把他们接回家,避免出现进一步的冲突”。因为电话开了扬声器的缘故,这句话被刘同学听见后,他一下觉察到我开始对他不特别关照了,本已受委屈的心便打算破罐子破摔,情绪变得更加不能自抑,直接冲到易同学寝室扭打对方,幸而被同学和学生科老师们拉走,情势才得以控制。经过在场老师们的教育,当晚双方进行了道歉并平稳地度过了一夜。第二天早读课刚上课,刘同学一见到我在教室门口,就不由自主地走到我的面前,情绪激动地说要休学回家。这是我昨晚早有预料的情况,知道他们的心结远未完全解开,也还没有完全和解关系。
我接下来从三个方面来对两位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第一,同学间发生矛盾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发生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正视、解决它。只要我们有一颗平常、坦然的心态去面对,问题就不再是问题,它就只是暂时困住了我们的小困扰。第二,用以前成功经验来帮助自己走出现在的暂时困境。比如,刘同学上周被语文老师把头发剪得很短,这是之前从未有过的且无法接受的现实,访问刘同学是怎么做到能淡然面对并接受短发的?刘同学侃侃而谈了其做到的方法,最主要是以前剪头发时我给他说的话“没什么,这是小事情,只是我们有时在过于关注、看重自己,太过于在乎会有众多瞩目的眼光,实际是我们并不是万众焦点。只有敞开内心,平常心的一般化看待便会坦然处之”给了他力量支持。这次你们也一样可以找到应对、解决之道,因为你们有之前成功的经验借鉴和成功的心理基础的支撑。第三,多用积极替代消极,聚焦并放大积极的部分,关注此次冲突带来的积极方面。通过认同和肯定个人价值来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挖掘和利用自身资源,让小改变引发大改变的发生。此次冲突,让你们以后能注意避免不合适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不合时宜的玩笑话,能让你们未来遇事更加理性冷静,能让你们对人际关系、人性有更多的理解与顿悟,能让你们更好地提高自己面对困境的能力,能让你获得内心的强大和个人成长。通过以上教育引导,两位学生身上充满了的积极的力量,理解到了老师和同学,看到了自身优势力量,找到了继续前行的动力,双方关系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真正和解。
在处理这次冲突事件中,印象深刻的是刘同学告诉我,他在此次冲突中看见了自己人性劣根性的一面。即如果对一个人一直特别好,突然有一次对他不好了,他就会记恨你。他感觉我以前一直特别关照他,对他特别好,但是这次的那句话刺激了他的情绪进一步失控,感觉没有得到老师像往常一样的关照,对老师也有了不好的评价,有了想以滥为滥的想法。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对刘同学关照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一个特别的学生,比较敏感,遇事选择逃避。新生刚入校时的他因失恋,心理出现了起伏状况,比较消极、低落,回家休息调整了半月才重新整理好自己心理状态回校继续读书。后来,我在对他的教育上会有所顾虑,会更多地考虑他的心理状态和接受程度,采取保守、缓和的教育沟通方式,给予更多的机会,以至于他有这样的察觉。当然,刘同学能洞悉人性也是值得认可、看见和赞赏的,至少有了反思、顿悟与成长。通过对此次冲突的处理,发现自己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沟通、应变能力还需要不断提升。未来要多思考更公平公正的处理冲突的方法,多探索避免学生之间产生冲突的预防方法,多尝试运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来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本周阅读了《尊重与希望》第十章,学到了形塑的技巧,通过一般化与重新建构,这种深沉接纳、同理、尊重与理解,看到当事人身上的优势和力量,也积极接纳理解当事人的负面情绪,用敏锐的洞察力,帮助当事人发现负面情绪背后隐藏的微小的光亮,帮助当事人修改、并创造出新的意义。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多尝试运用“暂时性的、变动性的、可预期的、部分化的”等一般化方式回应,扩大当事人的知觉,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当事人看到自己真正在意的目标,帮助当事人探究实际目标及改变之处。需多尝试运用重新建构的五种常用句式,以重新建构来辨识、认可及肯定当事人各类情绪背后的正向意义,转化当事人的负面情绪,甚至使其开始采取行动。
上周五的哇卡小练习是借助哇卡与自己的困扰问题进行的一次深度对话,将我们的困扰问题外化,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找到面对自己生命的方向与力量。它透过神奇、活泼、趣味、温暖而有力量的正向赋能问句,潜藏的是对当事人的生命深深的好奇与相信,找到问题之外的生命故事,峰回路转的引领当事人看见生命内在的能量与光亮。当然,生命故事卡的问句有时不一定贴合受访者,需要在使用时灵活转化,才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相信这样坚持学习与不断尝试运用,终能“日异其能,岁增其智”,才能在新时代的职业教育中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