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宣传海报
不同国家童年时期社会教育的议题非常吸引我,芬兰和以色列的教育也是我个人此前有所关注的。我观看的顺序是先看第1集日本,接着看第2集芬兰,第5集以色列,第4集英国,第6集中国,最后看第3集印度。在此我对内容不剧透,有兴趣观看的朋友可以在优酷视频找资源,我只是分享一些个人的观后思考。
1.日本社会呈现的礼仪与秩序建立在过分注重他人感受,过度压抑自我本性的基础之上。这样的状态是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吗?
2.芬兰因为地理环境、社会教育思想而呈现个体虽独立但略感冷漠。环环相扣的元素才促成结果,若想断章取义用以改良中国教育现状,恐怕水土不服。
3.以色列、犹太民族、中东......依旧让我好奇,我认为通过再多的新闻报道或其他资料了解到的都不如亲自去那块土地上感受来得直接和真实。我认同以色列人对于再次尝试的赞赏。
4.王室贵族与民主、现代科技共存的英国是包容多元的社会,一个能包容多元思想的社会是充满矛盾的、脆弱的,还是充满活力、坚韧的呢?
5.在当代中国教育中,我们探讨人该如何安适地自处,探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连接,探讨回归传统寻根......可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更多地探讨并参与解决人类社会的现实问题呢?作为教育从业者,我有机会以当事人的视角观察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社会面貌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于维系各类社会关系的思想不同。
6.遇到问题,想出一半的解决方案,接着边行动边改善,印度人这个生存哲学不就是人类得以生存的本质思想吗?
感谢周轶君女士制作了这样一部具有观赏价值和探讨空间的纪录片。愿你我都始终坚持自我教育,接纳新的思想,改善自我与外界的连接。
以上个人不成熟的观点接受理性地讨论。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