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
原文解读:
孔子说:“臧文仲为产自蔡地的大乌龟盖了一间房子,中有雕刻成山形的斗拱和画着藻草的梁柱,他这样做算是一种什么样的聪明呢?”
个人感悟:
古时候,龟甲是受人尊重的,国家发生大事不能解决,人们就用龟甲来占卜。用于占卜的龟有六种,按照周礼的规定,六种龟各藏一个屋子,由专门的龟人来掌管。
臧孙氏三代为鲁国掌龟大夫,在大乌龟的屋子上刻有山形的斗拱和画有水藻的梁柱,这是国君的庙饰,而藏文仲却加以擅用,是违反礼制的,作为在当地有名望的人,这样做显然称不上明智。
生活中也是一样,真正富有的人,不会在这些外在的方面显山露水,我见过很多有智慧的人,深居简出,生活很是简朴,像上面这位用龟甲做屋子的人,无疑就是大土豪的做法,就像有人在自家别墅门口学着人家银行那样,弄两大石狮子看门,不伦不类,怎么看都觉得别扭吧!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③,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原文解读:
子张问道:“楚国的令尹子文几次担任令尹的职务,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罢免,也没有怨恨的神色。他当令尹时的政事,一定交代给下届接位的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对国家尽忠了。”子张问:'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他都丢弃不要,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说:‘这里的执玫者和我国的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再到了一国,说:“这里的执政者和我国的崔子差不多,’还是离开了。这人怎么样?”孔子说:“很清高。”子张说:“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有仁德呢?”
个人感悟:
“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但是,关于什么是“仁”,孔子并没有给出明确和完整的定义,后世也无法形成一个公认而权威的看法。
在孔子回答子张的问题时,则为“仁”的含义作出了一些较为明确的界定。其实不论是“忠诚”还是“清高”,都是一方面的美德,这种单一的美德不能等同于“仁”。
前面几篇中,孔子也明确表示,弟子子路、冉求等人都有才能,但才能不等于“仁”。一种行为,一个美德,种才能,最多只能是构成“仁”的某一侧面。
先来看看“仁”这个字,由'认”和“二”组成,“二”当指天和地,“天地人,三者并重,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三才”思想。但是,天地比人类产生更早,并养育人类,所以与人有先后施受之分。孔子的“仁”,含有天地本体的德行,客观而无私,此为“仁”的最深奥要义。
那么从生活中来看,“仁”,是指泛爱众,友爱亲人,忠诚君友,关怀社会和关爱他人的道德自觉。由此,我们应该明白,单一的美德并不等同于“仁”,比如,忠诚、宽容、善良、勤劳、孝顺、节俭等,每一项都是美德,但每一项都称不上“仁”。
“仁”不能脱离这些美德而单独存在,关键还要自觉时,才算达到“仁”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