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去年参加过一个工作坊,有一个环节让我印象深刻,思考最敬佩的7个人,这几个人有什么共通之处,我为什么敬佩他们,我想成为他们吗?
我记得我当时第一个写了杨绛先生,如果现在再问我这个问题,我也会写上蔡颖卿老师,就是这本《安定妈妈有力量》的作者,杨绛先生和蔡颖卿老师,有什么共通点呢?她们都是女性,都是妈妈,始终以家庭为主,杨绛先生嫁给钱钟书后,尽管在自己家是小姐有人伺候着,甘愿跟着夫家一起干家事,后来跟随钱钟书一起去留学,后来又下放到乡下,不管在什么环境下,她都让钱钟书专心工作与创作,自己照顾好家和女儿,看着杨绛先生的《我们仨》里写下的一家三口的日常,简单又不失快乐;而蔡老师的书里也是先以家庭为主,照顾好孩子,两位女性对于生活的态度如出一辙,她们还都是作家,用文字分享自己的生活去影响更多的人。
再仔细剖析,她们吸引我的是什么呢?是把困扰很多现代女性家庭与事业的问题都处理得很好,她们居家理而后事业成,面对繁琐的家事,费精力的孩子,她们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她们尽力生活,照顾好家庭又不失自我,用好每一分每一秒,她们都是知行合一的践行者,她们没有大道理,她们只去做、做、做,她们平静、平淡、平凡,不强势不耀眼。是的,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我对生活也有自己的觉察,我希望自己做好母亲,做好妻子,又能有自己的事业,也能影响到更多的人。
我想成这样的人,我缺的是什么?是真正的勤奋,蔡老师的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勤奋的意义,蔡老师就是一个实干家,在做中去思考,去察觉,去总结,终始用心去感受,去思考每一个困扰她的问题,而我就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了,有些疑惑自己的问题很多就放过了,并没有仔细去想清楚,时间一久就习惯性的忍受困扰而不是直面它,有时候朋友都说我是勤奋的,我很多时候会问自己,我的行动有勤奋到点子上了吗?不一定,因为没有想清楚,就算行动勤奋了也解决不了什么,只会给自己一种表面上的安慰,看,自己也挺辛苦的,剖析自己,看到自己,时刻保持思考,这需要练习,练习成为习惯。
什么是活在当下,食、衣、住、行、育、乐的质量都不错,用同样的预算过出二三倍的质感,蔡老师的生活理念,我也特别认同,我们80后所处的这个社会,不缺吃不缺穿,缺的是精神上的安全感,缺的是对生活的热情,而生活的热情从哪里来?蔡老师说,因为心存对生活的热情与细腻,所以总成生出创意。是呀,这些创意不是要去多买一样东西,而就是利用现有的食材就能把菜装饰得好看一些,让家人看着心情愉悦,这不也是断舍离的本质吗?其实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大道至简,想了就去做,我们不需要等到以后有了大房子,有了更高的收入,有了更多的人尊重再来好好享受生活,而是现在就可以自己去享受自己创造出来的生活,才有能力去驾驭以后更好物质的生活。
其实在读蔡老师的上一本书里,我就开始正视作为家庭的女主人应该兼负的责任,母亲是家庭的温度计,是家里的晴雨表,是家里的安定剂,我开始整理家居,把家里收拾得为成员所用,开始在家里做早饭和晚餐,尽量在家里吃饭,好好跟家人一起吃饭,所以我不再担心因家里脏乱不敢让朋友突然来家到访,孩子的同学要来家里玩了。
这一本书里更具体的告诉我们怎么去孩子一起做家事,怎么去引导孩子做好家事,还分享具体的步骤,现在我也会让孩子参与进来做饭的每一个环节,一起去买菜,一起洗,他也切菜了,他煎了豆腐,还很开心,还洗了碗,这个过程只需我用心陪伴,不要嫌麻烦,总的时长并没有很久,从对到尾也就2个小时,这两个小时里我是用心跟孩子在一起的,跟他交流的,也能感觉到他的开心,一起收拾完后,接着他画画,我打开电脑工作,这就是高质量的陪伴呢!
把孩子当成人一样去尊重,就算面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大人每一次拒绝都好好说话,用合理逻辑的理由去跟孩子解释,也让孩子学会如何正确的去拒绝别人,孩子不会的可以教,而不是等到一定的年龄,觉得应该会却不会而责备孩子。所以成为一个安定的妈妈,目标应该具体到当下的每一天里来,提前作好准备,让自己忙而不乱,好好说话,好好生活,才能生出力量去做好工作,才会安心把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蔡老师总结的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工作不用监督,口袋有钱不花,有仇不报, 这一句话里,包含了基本的素质、自律、格局,我们自己要努力成为这样的人,再去影响孩子成为这样的人。
感谢蔡老师,把自己的生活哲学写成涓涓流水的文字 分享给我们,我会为做一个安定的妈妈而努力,做一个成熟的人而努力,感恩书本,让我们不用去走遍世界就能遇到契合的人,让我们透过文字看到自己,阅读真是一件美妙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