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在脚下,更在心中——读马慧娟《出路》

很早就知道宁夏“拇指作家”马慧娟的故事,她把手机当作写作工具,几年间写坏了好几部手机;她是农民作家,她参加过《我是演说家》,她是人大代表……

甚至,比这更早,我就“认识”了她。那是上大学的时候,每次回家到永宁买东西的时候,我都会在新华书店逗留一阵子,买书,或者看书。有一次,当我的指尖在宁夏本土作家的专柜中摩挲时,一个很美的书名吸引了我——《溪风絮语》,我翻看了几页,被作者的文字深深吸引。可惜,当时手上没有闲钱,一分都舍不得多花,只能带着遗憾离开。

这之后,我再也没有翻开过马慧娟的书。

这个假期,想在工作中、在专业书籍中逃离出来读散文、读小说,以此来安放焦灼的心。于是,打开“微信读书”,看到了马慧娟的《出路》,便一读不可收拾。

一边读,一边笑,一边泪流满面。

虽然《出路》写的是径源和红寺堡的生活,但那个年代的哪一个西海固人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呢!

虽然我自己比作者小十几岁,但那些艰苦的农活,什么犁地啊、播种啊、锄地啊、垛麦啊、碾场啊、扬场啊,我都经历过,也正是这些艰苦的、永远也干不完的农活,一次次铸造并加固着我要走出大山的决心,于是,我拼命地学习,不敢有丝毫松懈。

虽然最终,我没有像自己想象中那样飞得远远的,但也算是走出了大山,也有一份还算可以的工作。

作者从小喜欢读书,也就是大人眼中的“看闲书”,没有人理解她,更没有人支持她,但她看得不亦乐乎。

后来,辍学、干农活、嫁人、生孩子、打工……填满了作者的生活,可她内心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对“远方”、对“出路”的追求。

亲戚家带给母亲的垫桌角的报纸,她如饥似渴地读,甚至因为看报纸太入迷,差点烫伤孩子,因此受到母亲的责骂。作者差点一蹶不振,甚至大病了一场,好在最终她“活”过来了,她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

读到这里,我已是泪水扑簌簌地掉落,那种不被自己的亲人理解甚至是斥骂、讥讽的感觉我虽然不能感同身受,但不被理解的经历毕竟也是有过的,尤其是与对方的认知不在一个层面上时的那种“夏虫不可语冰”的无奈,我可是有真真切切的体会,所以很多时候,我选择沉默。

而作者也在书中说道,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也会选择沉默以对,她说自己说话不利索,其实哪里是说话利索,就是彼此不懂不理解而已。

后来有了手机,作者开始在QQ写说说,因为流量的关系,她还不敢放开手脚去写,在各路网友的帮助下,她不仅能够畅快地去写说说,写日志,甚至还有文章在《黄河文学》《朔方》上发表。

再后来,作者不仅参加了《我是演说家》,出版了文集,还作为人大代表赴人民大会堂参会……

读完这本书真的不得不感叹:作者真的是因为阅读和写作硬生生在生活的琐碎、打工的辛苦中为自己开辟出了一条出路。

虽然作者依然生活在红寺堡,可谁又能说她没有到达远方呢?

是的,真正的远方或许并不是离开家乡远走他乡,而是在生活的摔打中依然坚持追求,依然超越自己,是一次次内心撕扯、崩溃后的笃定和不放弃;真正的出路,也不是逃离熟悉的地方,而是默默地、深深地扎根后的绚丽绽放。

《出路》告诉我们:你的身边可以没有一个人理解你、支持你,但你要永远坚定地相信自己并默默付出实际行动。

一开始我们都是有梦想的,都是追求诗和远方的,可慢慢地,有人屈服于现实,有人被世俗束缚,所谓的“梦想”“诗和远方”早就被淹没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分解在生活的琐碎和忙碌中,有多少人一直坚持下去了呢?

我们要始终保有心劲儿,要始终相信:总有一天,你所有的付出,所有的忍耐,所有的委屈崩溃,所有的不被看好,都会浇灌出鲜艳的花朵、丰硕的果实。

(全文1429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