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遗憾没有在大一看到这本书

你知道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吗?

你知道读过大学的人跟没读过大学的人区别在哪吗?

你听过“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的说法吗?

你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清晰吗?

这些问题,应该说所有你想在大学里解决的问题,在书中或许都能找到答案。

这本书的名字叫《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是一位80后董事长给大学生的26条忠告,强烈推荐大一新生以及还处在迷茫中的朋友们阅读。

关于思维,在书中一直贯穿的一种思维——批判性思维,作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既包括“大胆假设”,也包括“小心求证”。

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作者认为,一个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

作者举了个例子,当中国学生回到家后,家长都问:“你今天学了什么新知识?”而犹太学生回到家里,家长却问:“你今天问了什么好问题?”

前者侧重于学习已有的知识,后者侧重于发现未知的问题。

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大学以前,我们习惯性地接受老师传授的所以东西,认为老师的话就是真理,却很少去独立思考它正确与否。

在作者看来,这也是读过大学的人跟没读过大学的人本质上的区别——思维不一样。

那么,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书中用了一句很犀利话:如果你更多的时间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吃饭、睡觉、谈恋爱、玩游戏,你就不是在读大学,而是在吃大学、睡大学、谈大学、玩大学。

用一句话概括,读大学就是在“读大师”、“读图书馆”、“读同学”。

好的课堂和讲座必然能给你带来一种思想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读好书就像是与千里之外的智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而同学之间的讨论是开阔视野,提高思辨力的重要方式。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过书的人,骨子里透露出的气质都是不一样的。

关于逃课,作者指的是逃课而非逃学。在他看来,大学中有些课程的设计是非常不合理的,就算是认真上了也并无实际意义。

关于职业规划,在这一章,作者特别提及了“工作必须专业对口”这个伪命题,不是本专业毕业生就一定比非本专业毕业生更具优势,因为工作,考虑的是综合能力。

那么在求职中,我们应该考虑什么因素呢?

三个方向: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前景。

职业兴趣:是指能够发展为职业,并创造经济价值的兴趣。比如你喜欢唱歌,但是你想发展成为歌手吗?如果不是,那唱歌仅仅是个爱好。

职业能力:你身上有具备哪些能力?哪些又跟岗位相匹配呢?

职业前景:这份职业前景怎么样?是不是夕阳产业?

这些都是我们在职业规划中需要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还有一些关于盲目考证、盲目学英语、热衷名校学历等等相关的问题就不一一列举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找这本书好好看看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儿了,大家晚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