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婴儿才两岁就面临国破家亡,那么他的童年必定是阴暗的,不美好的。陆游生于公元1125年,学过历史的人应该有所印象,两年后的1127年,靖康之变使北宋灭亡,赵构南逃至临安建立南宋。所幸,陆游本来就是南方人,免遭漂泊之难。
但是,出生于爱国家庭的他,自幼便受到父辈强烈的爱国情怀的熏陶,无数次看到父亲,兄长们谈论到国家大事便愤恨至极,发誓反抗到底,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所以陆游渴望成为一名战士。为此,陆游从小饱读兵书,想要有一天在战场上以此杀敌。可惜,一直到四十多岁,他才当了一个小军官,此时的他已经是“镜中衰鬓已先斑”的老人了。但他依然力图抓紧机会实现复国梦想。一身戎装,“黄金错刀白玉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但是,就好比辛弃疾一样,你越是表现突出,那高高在上的心胸狭窄,目光短浅,自私自利的皇帝就越是担心你;那皇帝亲信近臣,位高权重的将军宰相们也担心你夺了他们的位,爬到他们上面。所以他们就想方设法贬低你,不用你,让你远离战场,远离可以造反的兵器,战马!他们在乎的是自身,他们怎会有国家这个概念?所以我经常在想,为什么古代为国家担忧的总是那些无权无势,被排斥的在外的人,而不是真正享受国家统一,富强的福利的君王,大臣?
陆游当了不到半年的官,皇帝身边的人就坐不住了。但这还有另一个原因,当初陆游参加科举考试,第一次就超过了出了名的奸臣秦桧(就是那个曾经以“莫须有”之罪害了岳飞,如今跪在岳飞墓前的**)的孙子,秦桧当然不满,所以复试中,他就被除名了。而如今,也估计是有秦桧的功劳,让陆游远离战场,到地方任一个小官。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范成大(识诗之才)镇守蜀地时,邀请陆游担任参议官。又后来,陆游的诗传到朝廷中,孝宗连连赞叹,因此召见陆游本人。可见,陆游的诗有多好。可惜,皇帝只会赞扬他写诗的本领,至于他的政治报复,皇帝却是不予理会,因此让他到福州,江西任官。
好吧,你不让我上战场,我就在自己所能管下的范围内为百姓多做好事。所以,当江西发生灾害时,他请求中央拨义仓(古代用于储藏赈灾的粮食)之粮用于赈灾,却被告“滥用职权”,罢职还乡。
还是那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光宗即位后,再一次中用他,官至礼部郎中。有了权利,陆游便想方设法为国家前途,为百姓生活着想,劝谏皇帝减轻赋税。不料,因此惹祸上身,因“嘲咏风月”的罪名罢官。陆游到了这个时候才真正发现,当年“一片丹心报天子”的决心再也无法实现了。他只能感叹“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他也没能望见凯旋而归的王师。
自己无法亲眼看见王师平定中原,临死,这位爱国诗人给儿子留下最悲壮的遗言: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可惜呀,他的儿孙们也没能见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倒是等来了南宋灭亡,等来了蒙古铁骑的马蹄践踏中原!!!
(鲁迅先生说: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