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北峰甬山记

“因为甬山,所以甬城。”镌刻在奉化江口甬山文化公园入口的铭文,找到了宁波简称“甬”的根脉。


旧方志“甬江之称,殆因其源出于此,而名之也”的记载,是奉化北大门的地标,更是承载宁波文化基因的“父母华顶”。茗山后遗址、下王渡遗址,将先民活动的痕迹追溯至史前,印证了“甬源文化是宁波文化源头”的事实。

晋代玄学家郭璞曾云游至甬山,俯瞰剡江九曲,东望平原如锦,叹曰:“明山剡水,气势甬甬,五百年后必成一大都郡。”清人所著《四明谈助》载:“自趾至巅皆石,突兀离奇,如巨灵布武”,彰显甬山火成岩丹霞地貌的奇崛,宁波文脉自此有了出处。

甬山乃四明山脉东入宁绍平原之余脉,划出山地与平原的地理界限。西侧与鄞州接壤,剡江环绕山脚,孕育“甬江源”独特景观,甬山是连接山地文化与平原文明的天然纽带,“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丹霞奇石环浙步道

雄奇的地质景观与灵动的人文气息熔铸在短短千米的甬山登山步道间。火成岩丹霞地貌赋予山体“如巨灵布武”的磅礴气势,环浙步道北线终点的精心设计,让自然馈赠变得触手可及。

从入口处的假山水潭到山巅的寿峰塔,每一步,都在翻阅着立体的地质诗篇,既有“自趾至巅皆石”的苍劲,也有“松房新月朗,药井旧泉清”的清幽。环浙步道北线缠绕山间,将甬山景致串联成篇,在此画下优雅的句点,“山不高而可攀,景不深而可赏”。 

《四明谈助》“自趾至巅皆石,突兀离奇,如巨灵布武”的描述,在徒步途中得到生动印证。两侧赤红色岩石,或如猛兽蹲伏,或如老翁垂钓;入口处溪水从丹霞奇石间跌落成瀑,水雾中隐约可见“洒脱衲子也空”所题的亭联:“净土有真才实学工夫坐卧居行惟念佛,一亭具四面八方气象雨风雪月总宜人”。


 古刹庵堂梵音道韵

从南北朝的晨钟暮鼓到当代的香火缭绕,白雀寺的残碑、寿峰塔的砖缝、清水庵的丹灶,编织成佛道共生的文化长卷。山间散落的二十四景与七十二洞天的传说,恰似散落在时光长河中的珍珠,深藏着文人墨客的题咏与方外之人的悟道故事。

南北朝的晨雾中,智觉大师挥动锡杖,在甬山南麓开启白雀寺的第一块基石。与雪窦寺、岳林寺、青莲讲寺并称“奉化四大名寺”的古刹,见证“佛刹盛于齐梁”的辉煌岁月,白雀亭留存的亭联“佛刹盛于齐梁正赖后人寻旧迹”,是这段历史的生动注脚。

唐时“四明狂客”贺知章与御史中丞杜胜在此品茗论道,留下“贺监钓鱼台”的千古佳话;民国蒋介石题写的“四明胜迹”与于右任手书的“甬山白雀寺”匾额,更使古刹声闻江南。

如今重建的寺院沿山势铺开,天王殿哼哈二将守护山门,圆通宝殿观音像慈眉善目,三圣宝殿药师佛金身熠熠,后院千年桂树在秋日抖落满地金箔,诉说着“屡废屡兴”的顽强生命力。

山巅寿峰塔如倚天宝剑,刺破苍穹已逾千年。始建于后唐同光年间的七层八角砖石建筑,以独特的“砖柱通顶”结构屹立至今,与南山瑞峰塔并称“姐妹塔”,毛翼虎先生曾赋诗“巍巍双塔立西东,古迹千年造化工”,守护一方文脉。

沿山南行,晋人葛洪的炼丹炉在清水庵若隐若现,头陀岩天然岩洞中的葛仙翁殿,供奉着手执仙拂的炼丹祖师。庵前两株沙朴树,树冠如伞盖,遮蔽着“山间桃源”,与后造的白雀亭形成奇妙呼应——“一亭具四面八方气象”的楹联,恰是对“道佛相承”最贴切的注解。

登临塔山俯瞰,剡水如碧绸缠绕江口,印证了郭璞“五百年后必成一大都郡”的预见,塔影与庵堂的晨钟暮鼓,在新时代的曙光中续写文化传承的乐章。


徒步石阶时光对话

晨光初照,甬山脚下,广场青石板路带着夜露的微凉。从第一级石阶起步,城市的喧嚣被层层过滤,风穿松针簌簌声,千年古刹晨钟应。

广场右侧假山水潭是登山前的序曲。溪水从人工堆砌的丹霞石上跌落成瀑,潭边石亭六角飞檐倒映水面,亭中听泉水叮咚,忽见白雀过潭面。

上行台阶三百级,路旁天然石屋顶部,经千万年风雨打磨,光滑如人工铺就的屋顶。石屋可容十余人避雨,壁上依稀可见前人题刻的“听莺处”三字,让人遥想汉代梅福在此“听莺悟道”的清修岁月。

途经山腰的英雄纪念碑,碑身浮雕在阳光下泛着青铜光泽,与蝙蝠洞的幽暗形成奇妙对比。继续上行,石阶渐陡处忽见一线天光——寿峰塔的塔尖已刺破林冠,攀至最后几级台阶,视野豁然开朗。东南远望,江口市镇与奉化城区串接的轮廓;西北眺望,宁波城区高楼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与《四明谈助》记载的“东望平原如锦”景象隔空对话。

手抚塔身斑驳的砖石,感受“砖柱通顶”结构的坚实,后唐古塔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挺拔。此刻山风猎猎,再一次听见郭璞发出的赞叹:“明山剡水,气势甬甬”,脚下“一大都郡”的繁华,正是对一千五百年前预言最生动的回应。


自然人文共生甬山

暮色中,甬山别有一番韵味,寿峰塔剪影在霞光中渐次模糊,山下城市灯火次第点亮。

看似平凡的小山,却承载着宁波的千年记忆,用丹霞奇石的肌理记录地质变迁,借古刹庵堂的晨钟暮鼓传递文化薪火。

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文的匠心独运和谐共生,每一块岩石都是历史的书页,每一株草木都是文化的注脚。当代“微改造、精提升”工程对登山步道的修缮,彰显了对这份遗产的珍视——不求惊世骇俗之巨变,只以谦逊姿态守护自然与人文的平衡。

甬山远不止于“宁波文化源头”的历史见证,更在于为城市历史存“物”留“脉”的现实传承。当环浙步道的现代设计与晋代炼丹洞的古老传说相遇,当生态停车场的光伏顶棚与唐代古刹的飞檐翘角共处,传统与现代在此达成奇妙的和解。

“甬源文化”源于甬山,奉化三大奇山,锦山、南山、甬山,塑就浙东历史的渊源。甬山,更是将郭璞预言、梅福悟道、贺知章垂钓等典故转化成百姓流传的故事,焕发勃勃生机。

一座甬山,承载一座城市的记忆,每一步石阶都是历史的印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