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大教研”,研讨《绿野仙踪》,一部西方《西游记》。一点心得:
1.关于整本书阅读如何处理?
A.梳理情节,可以利用脑图,摘取重要情节,故事梗概了然于胸。
B.对人物或者关键问题进行纬度剖析,故事里变化了的往往是主角,每个故事的零界点,以及故事的必然性发展都存在一定规律。
C.和自我认知或者以往经验进行编织,打通,从而共鸣!
这样套路地处理,也是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又或许是浪漫——精确——综合地延伸或者变体!
就这本书,本身而言,无论是主人公还是同行者或者帮助者,都是一段关于“英雄”的故事!
听从召唤——主动或者被迫上路——遭遇挫折,既是毁灭也是重生——回归初心
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模式被不断植入童书中去,无论是《丑小鸭》《小王子》都是这样的套路,只不过是语言形式地不同,或者说个人风格的变化!
2.本次教研对于我的意义:
听从召唤者众,成为选民者少
也就是说,其实神性在无时无刻不在召唤我,生存或者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要么选择平庸地生活,把目前一切“灰蒙蒙”地生活合理化,要么去突破自己,主动走出“农家小院”。当然,当我迈开步伐,走出舒适区,就是一次“上路”地开始,当然,这个过程里会遭遇很多,也会得到很多,我就像一个一路打怪的人,在完成一项任务后,就必然会有另一条路要走,但是,当我回到原来的地方,一切就会不一样了,对于这个“套路”或者说模式,生有体会!就像吉檀迦利说的:旅客要在每个生人门口轻扣,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我的眼睛向空阔处四望,最后才合上眼说:“你原来住在这里。”
对于人生,歌唱着走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