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在于精神之道的圆满
读吴佳骏作品《一个人的百年孤独》
《一个人的百年孤独》我看了三次,每次看完,都有不同的感受。第一次阅读,是在初夏,我在书房,太阳的追光线照在我的窗前,传递到书里的每一段话,每一个字。那时,我只能从俗世的眼光来打量,虽然有暖阳,但我感到了寒冷,我对主人公L的选择,产生深深的遗憾,我认为红尘中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可以去发现和延续,对家人的关爱与责任、对事业的提升和追求,对兴趣爱好的提纯与沉醉。这些做不完的细碎事,足以让L在现实的繁忙中找不到缝隙——对循入空门的想法。
第二次阅读,是在开往成都的动车上,车窗飘过的风景载着我远行,而书上的文字载我循入了缓慢的阅读状态。当我花半个小时阅读了此文,我合上书籍,心里盛满了伤感与彷徨,生命终极意义是什么?当灵魂的孤独与现实的困顿撞车,怎样才能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是退让还是把自己碰得头破血流?是隐忍还是像只迷途的羔羊在黑暗中找不到回家的路?
今晚,寒气进入我的身体。我练完琴后,双手暖和起来。我独坐书房,翻开《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中的《一个人的百年孤独》,我久久在第96页到118页之间停留、徘徊,似乎在写我的故事,也似乎在讲诉身边的一个朋友,或是一个亲人,是那么的触手可及,又是那么的隔着山重水复。
因为一道门,一道心门,让我和作者笔下的主人公L,有了短暂的相逢,又产生了遥远的距离。但是,通过今晚的阅读,我慢慢参悟了一个道,只要让自己获得内在的宁静和从容,回归生命的单纯和本真,主动与人生的种种困境达成和解,无论身在红尘还是身心在寺院,无论在灵魂的上游安放还是生活的下游挣扎,只要保持一种内心的力量,保持对心灵之约的践行与默契,实现肉身与灵魂独一无二的价值与圆满,我觉得,就能让自己安详地度过。
我所理解的百年孤独,是对生命意义的一种探寻与解释。人,生来孤独,一个人来到世上,一个人行走,一个人独自面对昏黄与日暮,一个人孤独地化为尘土最终和大地合二为一。生活中偶尔的“小孤独”不算孤独,只是自己矫情的代言。真正的孤独是灵魂的孤独,有灵魂参与的生活,才能拥有精神视野的宽敞和明亮,和神靠得很近。“百年”不仅仅止于数字,而是思想的无极限,思想的无极限,灵魂的无极限。对于从事文化工作的L,永不停歇的阅读、思考、写作,与现实生活的绝境像一条拔河的绳索,一头在生活的现实中撕扯,一头在灵魂的居所停留,当两极的反作用力越拉越大,直到处于中间位置的平衡力达到饱和并濒临崩溃,对于精神洁癖者L,他最终选择了背离生活的无纷扰,走向智性的空门。与其在生活的浑水中垂死挣扎,不如选择退让,退让是一种能力和智慧,是精神层面的审美与修为。我理解L的抉择,他的抉择绝非意气用事,一定是一点一滴积蓄起来的力量,只是在瞬间发力,就像埋藏亿万年的火山,在那一刻喷薄,源源不断的琼浆带来的是短暂的绚烂或是山体的天崩地裂。
作者在行文中,始终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立场,对L的选择保持了理解与支持,尊重与祝福。顺着作者的思路,三次去寺院,三次不同的心境描述,也是作者认识自己和发现自己的过程。对自己和L的认识、L和自己心与心的交流,“彼此是彼此的印象,又互相是互相的影子”进行了细微的叙述,带着体温的文字呈现了作者的慈悲与善良,在小镇上能找到一个和自己交心的人的悲喜交集。这是作者对君子之交的敬重与敬畏,也是对至交在生活与情感的起伏变化中的追踪与坚守。
“当过孤独遇到孤独,一定会产生大欢喜”,我的理解是寒夜里,当两个气息相通的灵魂碰撞在一起,会产生一种无形的亲切与血缘,尽管两个人的生活南辕北辙,也会因相似的心灵契约进行彼此的辨别与确认。这是一种精神的本能,也是一次灵魂的追逐。通读全文,我能够想象在深寒之夜,作者和L在小镇的宿舍中,借着月光,谈起一些带着思想光亮的作家作品和诗句,那份惊喜与感动,那份愉悦与欢畅。相互的解药让彼此的灵魂得救,并在自身思想的提纯中增强了温暖的度数与光的强度,像“冬日里的一团火,驱除了囤积在我内心深处的寒冷”。
只有善良过剩的人和对这份友情看得比生命重要的人,才会孜孜不倦地追踪L的影子和心境,探寻他思想幽微的变化,并不动声色地理解了L——如此深情而专注地替自己生活与精神松绑,离开尘缘循入另一个精神的圣宫。开拓一个人的万里波涛需要勇气与心力,只有精神追求圆满的人,才能和百年孤独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