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朋友路过我的地盘,便来找我约饭。约饭的目的向来不是饭,这我懂。于是我加急背诵了一个专业名词、解释,甚至还包括一些背景故事后,便屁颠屁颠前去赴约了。
当然在赴约的过程中也没忘记回想和复述,毕竟我还知道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需要不断通过机械化手段让一些关键词可以安安分分地沉淀在我的大脑里,而不只是把它当做80块4小时的7天。
当我第三次背到俄狄浦斯情结的时候,朋友如约而至。我隐藏在所有刷手机走路的人之中,默默按下了锁屏键,深藏功与名。日常寒暄一番后,我们便进了家小饭馆,开始点菜。只可惜我这特么没出息的脑子,一旦看见有肉吃就什么都给忘了。
“我来看看大众点评。”然后打开了刚才的百度百科,“一份夏威夷牛肉双拼披萨如何,饮料喝啥?”
我在等待着一个信口雌黄的机会。
我有一位本职工作是医生的心理学老师,他就曾在课堂上说,你用一些专业术语配以一些标准语法,去解释一个原本大家在生活中就理解的名词,甚至解释到人家听不懂你在说啥,那你就是专业的,至少听起来是专业的。比如你跟你朋友说:“医生说伸懒腰容易造成肌肉自发的强直性收缩,而且发作时疼痛难忍。”就特别唬人。但如果你说“伸懒腰容易抽筋”那估计人家会露出轻蔑的笑容。
所以在聊到成长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养成时,我特意回避了恋父情结这个词,而选用了刚才背了三遍的“俄狄浦斯情结”。当你说出了一个专业术语,并且说完之后故意再停顿那么几秒,戏更足的还可以对对方投去“我是智者”的眼神,这会让你瞬间获得一种很奇妙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解读为在取得某种荣誉或引起普遍注意后的心理状态。
其实就是虚荣心啦。
但其实再稍稍往前回忆一点,话题不该是这样的进展,很难想象是经历了怎么样的进程可以让一顿饭局演变成一场学术讨论,何况吃的还是披萨。那应该就是会有一个像我一样喜欢装逼的人,特意将话题引向了自己熟知或者刚刚背熟的领域;然后还会有一个像我朋友那样的人,不停捧场的同时还特别虚心好学。
“‘俄狄浦斯’的故事给我说说呗?”如果一个问题我预习过了,那正好可以激发出更大的成就感(虚荣心)。
“那‘恋母情结’叫什么?”如果一个问题正巧超纲了,那就只能想办法糊弄过去了。
“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这种情结带来的影响。”好在朋友对我接下去想要开展的话题更感兴趣,“你一定听到过‘丧偶式带娃’这个词儿吧,甚至在你朋友的身边就发生着这样的事。”所谓“丧偶式带娃”就是夫妻的某一方(大多是父亲)几乎不参与幼儿的生活和教育,或即便参与也极少提供情感支持的育儿方式。
我告诉朋友说,在父亲情感支持严重缺失的家庭里,母亲的情感出口只能流向自己的孩子。这对处在“恋母情结”期的男孩儿来说,是天大的“好事”,毕竟不再需要担心父亲与自己竞争了——同时也使他具备了一个“妈宝男”的潜质;而对处在“恋父情结”的女孩儿来说,她觉得自己彻底失去了来自于最爱的父亲的情感支撑,也埋下了今后无法被满足的“爱的需求”的种子。
朋友若有所思,而我轻轻地端起玻璃杯,像品酒一般小抿了一口。放下,又端起,再抿一口。朋友如果再不开口,我觉得自己可以抿完它。
“这也应该是比较极端的一个个例吧,大多数人看起来也没那么不正常。”朋友似乎把过往认识的小伙伴就回忆了一遍。
“这可不一定哦。”我拿起空玻璃杯,抿了一口,虽然没有抿到水,“或许只是你习以为常了。”
“什么意思?”
“就是说你已经见怪不怪了。”
“见怪不怪在心理学里有什么专业名词吗?比方说什么效应?”
“唔……好像没有……”
“那,你这种水喝完了还有喝空杯子的在心理学里有什么说法吗?”
被识破了……事实上,再说下去就真的超纲了,我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真记不住那么多的知识点。朋友哈哈大笑,前俯后仰那种,真的是一点面子都不给。
我跟朋友说,最近快被心理学折磨死了。几百页的书,背不完的概念,却只有最后一次考试机会了。
“没有信心吗?”
“没有,而且是越看越没有。”
“艾宾浩斯没告诉你为什么吗?”真会现学现卖。
后面朋友没再和我聊这些事,具体聊了些什么现在也已经想不起来了。能够想起来的恐怕只剩下一些上世纪那些个人名,和他们发现或冥想出来的带有他们名字的各种理论或效应,甚至有时候,我会在梦中和他们中的一些人就他们的研究作更深入的交流探讨。
那么,这次的考试结果对我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我的老师曾经在课堂里谈到归因方式,他说:“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在未来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那么当他考出好成绩时就说‘你真棒’,考砸时就说‘这次考试一定很难吧’(好事内归因,坏事外归因);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在未来是一个高成就的人,那么当他考出好成绩时就说‘你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考砸时就说‘努力还不够哦。’(可控因素归因)”
从小到大,我好多次被人当面夸赞“聪明”而不是“努力”。当然,更多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自己不够“努力”。但这同时意味着一旦我失败了,我就不得不去想,是不是自己“不聪明”,而不是“不努力”。结果是,面对困难故意“不努力”,去逃避承认“不聪明”,以及去完成几乎不用“努力”就能获得成就感的事,来证明自己“聪明”。
这就很糟了。就像装逼被戳穿的感觉一样糟,真想跟朋友说,我装逼的时候你再说不懂我就跟你绝交。
对了,这位老师同时还说,人的左侧脑半球专司积极情绪,而右侧脑半球专司消极情绪。所以当你不小心摔倒了,尽量右脑勺着地,这样哪怕瘫痪了也只会有愉悦的情绪,而不至于抑郁或愤怒。
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但我不会摔的。既然我已经是一个具备乐观思维的人了,那我就努力往高成就去靠吧。
哪怕承认自己“不够聪明”,我也不再愿意听到人说自己“不够努力”了。
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