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见一个客户,我们聊起来,说最近打算要输出一些文档给用户看,我就问了一句,为啥要给用户看,答其曰:让客户更好的使用我们产品,更愿意用我们的产品。我继续追问,难道现在用户不用我们产品或者用户不愿意用我们产品是因为缺少文档吗?
无独有偶,今天跟一个同事讨论公司的材料,也仍然如此,他想把其所有资料整理起来,列在一起,然后就想印刷,我同样问,为什么要整理在一起去印刷?答其曰:给客户看,那为啥给客户看?让客户了解我们。让客户了解我们的目的是什么?认同我们,选择我们。追问到此,结论就对了。写资料的目的是让客户认同我们,选择我们,而如果把提供的答案对应一下,则就是:
把所有资料整理其他的印刷本=让客户认同我们,选择我们?
一看就是不对称的。同样刚才的客户,对应一下就是:
输出文档=提升用户愿意用户我们的产品,更好的用我们的产品?
暂且不说有没有用,但最起码是没有仔细追问过这个方法对用户是否最好的选择,因此我们经常随口随心随机给出的答案,都是为了存在而存在,而不去思考存在的存在。
自己从创业开始,就做产品经理,如今形成一个习惯,就是做很多事情,都想用产品视角来定义,来思考,确保每一个当成产品视角解决的问题都可以获得更加有效的答案。
从产品视角解决问题,有两个环节不可缺,一个是追问,一个是辩论。我们经常说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要做到这其中的两个正确就是要学会追问和辩论。
正确的事在前,正确的做事在后,也就是先追问,后辩论。
对于需求要追问,例如刚才的材印刷就是,看似需求是给用户看,但真正追问,结果却是让用户认同。只有反复追问,最终才能找到问题本质,“从头算”才能确保问题的方向是正确的。追问就是要学会思考存在的存在,多问个为什么,一直找到那个真实的需求,才是最有价值的。
而有了正确的需求后,接下来就是正确的满足需求了,这个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自嗨,很容易把自己会的当成最好的方法去满足需求。一定要基于需求本质去思考,选择对需求更好的方法,更高效的去满足需求,多个选择,多些辩论。
看过很多人,跳过需求和最大价值直接给出方法,不思考就直接给出了答案,这通常就是经验主义,认为自己会的就是最好的。更有甚者,明显知道这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因为已经投入了,“太可惜了”+“很没面子”,于是就死扛,死要面子活受罪,从而酿成更大的悲剧。
我们经常说,选择比勤奋重要,就是这个道理,无论是正确的需求,还是满足需求的方式方法,多点追问,多点辩论,多点选择。听大多数人的意见,跟少数人沟通,一个人做决策。才会让自己更加清醒朝着正确的答案靠近。
产品视角,就是从需求原点开始,寻找满足需求高效的方法,最终创造更大价值来满足需求,这过程,便是产品思维,又或说是用正确的方式在做正确的事。
当产品视角成为一种习惯,有意思的事情开始发生.....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