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领导必须避开这两点,但作为宰相的王安石却未能避免章

初识王安石是由于王安石的诗词,尤其那首《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当时语文课本必背的诗。作为一个诗人,王安石名列“唐宋八大家”可谓是成功的。

作为领导者,王安石的表现却不那么招人喜欢,尤以他的“王安石变法”被人诟病的最多。

为什么王安石能做一个好的诗人,却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呢?

私以为,主要因为这两点:一、性格太强,过于自信并固执自见。二、不能知人善任。

一、性格太强,过于自信并固执自见

有人说个性坚强是一种重要的美德,但也要看这利用这坚强的个性去做什么事。在王安石那里,他将固执自见当做这种美德,很显然理解有所偏差了。

要说他固执自见的具体事例,还要从他的变法说起。王安石变法中有一项叫做“青苗法”即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这项政策原本是为民考虑的好政策,并且在王安石做太守之时实施过,当时效果还不错。但当时王安石在地方实行这项政策之时,清楚了解地方的农民的确切需求,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随实际情况做不断的调整。

鉴于有地方成功的案例,王安石便将此项政策运用于全国,但由于全国范围广,各地方的情况不同,有些地方的农民并不需要向政府贷款。另外,各年份的收成情况也不尽相同,收成好的年份自然能连本带利的还上,可还有收成不好的年份,此种年份政府如果还是一样要求农民连本带利的还上,那么也只剩“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情况了。但当时的王安石并不为所动,仍旧相信自己的政策是好的,一旦有地方未将贷款如数放出,他就会暴跳如雷。地方官员的职位也会因此不保。这种只看业绩,不看效果的政策实施办法,必然与政策的本来意图相去甚远。农民未能得利,反而落得家破人亡。即便如此,王安石也从未怀疑过自己的政策。

二、不能知人善任

王安石为让自己的办法能实施下去,对于异自力量的排除,可谓不遗余力。他将当时的政府官员分为两派:一派是“流俗派”,一派是“通变派”。流俗派是王安石认为的阻扰新政的一派。通变派是支持新政的一派。王安石对于两派的划分及人员的任免,并不以此人是否有才学,有品德为标准,而是以对方是否支持和迎合自己。

这里有一份宋朝当时当权派与反对派的名单。

当权派:王安石、神宗(雄心万丈的皇帝)、曾布(活跃的政客)、吕惠卿(声名狼藉,后出卖王安石)、李定(母丧不奔)、邓绾(两面人,先后服侍吕惠卿和王安石)、谢景温(王安石姻亲)、蔡卞(王安石女婿)、章憞、吕嘉问。

反对派:司马光(大史学家)、韩琦(元老重臣)、富弼(老臣)、吕晦、张方平、范镇、欧阳修、苏东坡、苏子由、范仲淹、孙觉、李察、刘恕、吕公著、韩维、王安礼、王安国等

从现代的角度看,历史已是盖棺定论,好人坏人一目了然,很显然,反对派更为世人所认可。但在当时,王安石却为让自己的政策可以实施,任用了一些小人。比如:其中的李定,李定在为官时,其母亲去世,他为了避免辞官,隐瞒了事实。

人民苦不堪言,朝廷贤者散,小人得势,国家衰亡,宋朝的领土一让再让。无疑变法以失败告终,王安石也因办法而臭名昭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宗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
    水乡醉客阅读 4,897评论 5 7
  • 终于明白以前一个很nice的同事说我活在二次元的那句话。 总以为成人的世界很简单,纵使不是黑与白,灰色地带的话,也...
    Hi_Alice阅读 2,472评论 0 0
  • 亲爱的轩轩: 虽然妈妈已经很困了,但还是已经习惯了给你写情书,今天你去爷爷奶奶家了,妈妈也可以难得好好休息偷个懒了...
    在写日志的眼袋妹阅读 1,306评论 0 1
  • 【文章摘要】看资料时会分析原作者是如何思考的。想表达什么?为什么选择这种手法来表达?为何有这种想法?有时间会尝试用...
    用户运营笔记阅读 4,035评论 0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