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近,受疫情的影响,各地纷纷将放寒假的时间提前。
现在,大多孩子应该已经开开心心地开启了欢脱的假期生活了。
但对于家长们来说,神兽提前归笼,孩子的寒假应该怎么过,便成了头等的问题。一时间微博上议论纷纷,各路网友晒出了自己抑或是自家孩子的假期计划。
自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当然还有几家干脆躺平放羊。
有些,是这样款式的:
吃吃睡睡玩手机,偶尔走动,床铺和客厅两点一线,过得悠悠哉哉,乐得自在。只要不开学,谁都不能把我从家里挖出来。
自然,俗话说“不怕同桌是学霸,就怕学霸放寒假”,“学霸型”的寒假计划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比如,下面这份:
学习、阅读、休息,安排得满满当当,致力于提前发力,弯道超车,拉开差距。
这样或那样的寒假计划比比皆是,可自家孩子的寒假怎么过依然让人头疼。
帮孩子抄学霸作业?用网课填补空白?放任孩子自己安排?
不如带着孩子一起做一点更有意义的事情。
在这个留学风行的时代,从小一路优秀到大,考入国外顶级学府的佼佼者,越来越常见了。他们常常是家长拿来做例子而大多数孩子最烦的存在,统称为“别人家的孩子”。前几天,成都女孩张恒一顺利考取了牛津大学化学系,小小年纪凭自己的能力拿到了这张入场券,俨然也是其中的一员。
然而,这个姑娘却矢口否认了。这不是自谦,而只是将真相娓娓道来。
她从来不是学霸。
她升高中的时候,以吊车尾的成绩险险挤进了学校。而在初入高中时,她的成绩在班里也只是中等水平,并不算名列前茅的优等生。比她优秀的同学,还有很多。
她的初中班主任老师评价她说:“她可能,学习并不像别人那么有天赋。”
她只是一个学习还不错的普通学生,没有任何光环加持,平凡如我们大多数人,
没有人是生而不凡的,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遇上了一个个岔路口,由于种种原因,渐渐走上了不同的路。
而对于她来说,这个岔路口就是高一的一次化学考试。这次考试,张恒一考了年级第五名,年级里一共有一千多人。用她的话说,就是得知成绩以后,她自己都震惊了。从那一天起,这个姑娘开始知道:“哎,我好像真的可以。”
而得益于这次出人头地的成绩,她得到了更多参加更大的活动的机会。在这些活动中,经历了更多的事,看见了更宽广的世界,结识了更优秀的人。
于是这个姑娘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去试一下,找一下真正喜欢的东西。
后来,她跑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参加模拟联合国、合唱团,排练话剧、歌舞剧,做英语剧导演,还敢跟老师打商量借课排剧目。
她将高中生活过得风生水起,不断地尝试着各种可能性,最终找到了属于她的那一种。化学,就是她的心之所向。
她想起中考结束后,去旅游时曾经参观过的牛津大学和那宛如城堡般的校园。嗯,就是那里了,她暗暗下定决心。
后来,她近乎固执地坚持己见,扛着其他学生几倍的风险和压力,在兼顾普通高考的同时,将所有的周末、假期都砸进去自学留学相关课程——雅思、A-Level,不顾重重阻碍,杀出了一条野路,而路的尽头是牛津大学。
林林总总,点点滴滴,汇聚成她的晋身之梯,让这个普通女孩蜕变成了“精英”。
面对如此成就,她这样评价自己:“其实我觉得我根本就不是一个学霸,其实我觉得我是非常爱玩爱去探索的,非常热爱生活。想要把自己生活过得很不一样、很丰富的一个女孩。”
而她的初中班主任,在接受采访时对她的评价,其实还有后半句话,完整版是:“她可能,学习不像别人那么有天赋,但是她真的是,可能在同龄人当中我觉得她都算是内心非常强大的,有梦想。”
她从来没有提过她成功的秘籍,但我们可以从这些经历与评价中窥见一斑。
这个姑娘平凡如每一个孩子,十分接地气。
但她最特别的一点,便是她强大的内心。她遍试一切可能,寻找到了自己真实的模样、内心真正的声音,并坚定地朝着那个方向前进。
而这使得推动她前进的不再是来自家长、老师的催促鞭策,而是一种内驱力,名叫“我想要”。
人,总会愿意为自己想要做的事,付出更多的努力。
杨澜曾经说过,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做出的每一个选择,总会越来越靠近我们的目标。
清晰的认识、坚定的内心,让坎坷的路途多了一份勇往直前。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种力量,对于孩子而言,比什么都重要。
正值寒假,时光悠长,正是唤醒孩子内心力量的好时机。
唤醒这种力量的方式,古人早已给出了答案。
古语有云:“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行路千里,多走多看,多尝试,多经历。
只看过世界的一个角落,那么心也只有小小一隅,只能装这一方浅淡的烦恼喜乐。
踏遍山川大河,看尽人生百态,则在旅途之中,早已得见世界的真相,从而对一切看得更明,想得更清,才知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与意义。
只有真真正正地经历过,才知道那是否是自己的心之所向
然而如今疫情形势严谨,如果不能“行千里路”,那么,不若花些时间读书吧,书中自有一方天地。肉体不能亲至,那么就让精神遨游,追寻真正的自我。
追寻自我、坚守自我又何其难。
世界纷繁复杂,成长的路上总会遇见抉择。有些可以很快做出决定,有些却会进退两难。
可我们知道。这是常态。我们经历过,而孩子也注定会面对。
可以尝试着问问孩子下面这两个问题:
-倘若,你遇见不合理的要求,你会不会拒绝?
-倘若,你在做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事情的时候,面对外界的阻力和质疑,你会不会坚守自己真实的内心?
他or她的答案是什么?
张恒一的答案是:会。
许多成功人士的答案也是:会。
在现实生活中如此,在书海中亦然。我们也可以从书中寻觅到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在面对这种境况时的选择。如在《神秘的日落山》一书中,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座神秘的日落山,那里居住着一群小人族米尼平人。他们也交出了一份答卷。
小人族米尼平人自从祖先卡麦基等人为了逃避被称为“蘑菇人”的野蛮人而躲进这个地方以来,世世代代一直生活在这个温暖安适的地方,形成了十二个村落,其中一个叫做“漂鞋村”,故事就在这里展开。
这里的米尼平人们,生活在掌权的“点号”家族制定的种种事无巨细的规则之下。那些规则包括但不限于:村民的斗篷必须是绿色的,家门必须是绿色的,只能画同一种画……
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结果可想而知——人们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一切按规则行事,没有想法,没有情感,麻木而机械。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日复一日地这样生活着,即使危机即将降临,也不肯承认事实,做出应对,只因为不想打破现有的生活。
好在他们村中还有五位特立独行的村民,他们发现了作为村庄屏障的日落山上的火光,即使被驱逐,也不愿意盲从“点号”家族的规则,依然坚持他们的想法,守在日落山旁,发现真相,力挽狂澜,救整个族群于水火之中。
这五位特立独行者,可以说是整个族群的英雄。但在最初的最初,他们被视为怪人、异类,连被提及时,也永远只有一个意味不明的代称“他们”,是真真正正的少数派。
但他们固执地坚持着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而事实也证明,他们是正确的。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有时候,当你开口拒绝时,当你被嘲笑、被质疑时,可能只是因为你将是下一个力挽狂澜的人,而你的所作所为,正让你身边的人产生危机感。
有远见的先行者,往往是不被理解的。不被理解,不意味着百分之百错误。就此放弃一个世界级的梦想,未免太过可惜。
坚持走下去,即使最后面对的是失败,你至少走在成长的道路上。
成长的路向来是坎坷多艰的,追寻真正的自我之途更甚。这一路艰辛,对于孩子来说,世纪大的挑战,即便内心强大如张恒一,也是如此。
她也有过迷茫。
她说:“这一条路对于我来说是完全未知的,那种迷茫和犹豫,就一直徘徊在我的心里面,几近崩溃的,就像要压垮我的那种感觉。”
但是这时,她的班主任告诉她:“你放心吧,就算是失败了,你回来的话我们也一定给你补好你缺下的课。放心吧,没问题的。”
她的父母无条件支持她。
这些都会使她越来越坚信自己的想法,为她义无反顾地追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有些时候,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对孩子的支持是巨大的。在他们成长的路上,总要有一个英雄,为他们引路。
这个人,可能是父母,可能是老师,也可能是陌生人。
父母、老师尚在情理之中,但是陌生人会对孩子有这样大的影响力?
对于《那年深夏》中的小男孩乔伊而言,他的“英雄”就是陌生人。那个人是棒球大明星查理——他们原本素不相识。
乔伊是个极有天赋的孩子,他从九岁开始和白宫通信,准确地预测了战争发展趋势和总统大选结果,让总统都觉得这孩子过于不可思议。
但这孩子也有辛酸的一面,他们母子俩被不负责的父亲抛弃了,并且因为特殊的种族身份和弱小的外表,他常常成为被欺凌的对象。当然,他也是远近闻名的“问题小孩”。他觉得不能这样下去,必须找一位“英雄”保护他,所以就找上了查理。
他们本不相识,全靠乔伊的厚脸皮和极强的行动力。一封封啼笑皆非的信,渐渐拉近了他们的关系。让他们在现实中见面,走进彼此的生命。
乔伊缺少父爱,有着许多“问题儿童”的典型特征,而查理因为暴脾气屡屡上报纸。于是查理带着他四处打球,照顾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替代乔伊的父亲参加他的成年礼,弥补着乔伊缺失的安全感。而乔伊看管着查理的暴脾气,也在相处的过程中,无形地治愈者查理心中的旧伤。
他们是朋友,是“父子”,也是彼此的领路人,互相治愈着,一起成长着,成为追寻自我的成长之路上最坚实的支撑。
当然,我们的孩子比乔伊幸福得多,他们有关心、深爱他们的父母。乔伊尚且能够如此,他们的路要比乔伊好走许多。
而在大多数时候,对孩子而言,父母就是他们生命中的英雄,是支持着他们跨越一切艰难险阻的心灵支柱。也许,父母的一句话就能改变孩子的一个选择,从而影响孩子一生的走向。
在这条路上,父母起着两种作用:
一是引领,为孩子提供尝试各种可能性,从而从中找到真实自我的机会和迷茫时的三两点拨。
一是支持,孩子想要尝试时的肯定比拒绝好,孩子迷茫时鼓励比责骂更能雪中送炭;孩子失败时一起坐下来分析原因比大发雷霆更重要。
希望在这个寒假,孩子们都能以各种方式,寻到他们的心之所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