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拿起《红岩》,起于好奇,问妈妈这书写的是什么,妈妈说写的是革命故事。我翻了几页,发现不是我一向喜欢的轻松幽默叙事类,就放下了。再次拿起《红岩》,是老师要求阅读红色经典作品。这是任务,我得完成,于是我持着耐心,走进了它。没想到,这一走进,就深陷其中。陷在哪里?不是故事多么一波三折、惊心动魄,不是语言多么华美典雅、意韵悠长,而是它所传递出的一种精神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红岩》作者罗广斌,抛却了优越的家境,义无反顾地追寻真理,走向革命之路。在他被捕入狱之后,身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兄长以为他在狱中吃些苦头就能“回头是岸”。没想到,监狱的恶劣环境以及狱友们的坚毅顽强,反而使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对党组织的忠诚更加坚定。他义无反顾地选择要用生命来捍卫他的信仰。
“信念”“忠诚”“信仰”这些词我们现在也常听、常说,可它真正代表什么?如何体现?我们真的知道吗?我想,至少作为初中生的我是知之甚少,只在口头说说而已的。可是,在小说中,我看到了它们鲜活的样子。
江姐在获知她丈夫牺牲之后,内心深处纯粹崇高的信仰使她必须忍耐,“选择艰难地克制痛苦”,继续战斗。这是革命的信仰战胜个人私情。
成岗在知道自己即将被捕时,不是忙着安顿家人、不是忙着逃跑,而是选择“宁肯牺牲自己,也不能让来找自己的同志和党的组织受到任何损失”!于是他用那珍贵的一点时间来做暗号,告知同志这里危险,不要来。然后把党的文件收拾好,不留给敌人。这是对党的忠诚战胜个人安危。
成岗在受严刑拷打之后,用尽最后的力气挥笔写下他的“自白书”:“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
刀!……,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这是在生命和对共产主义的“信念”、革命的信仰中做出的坚决选择!
在书中,我看到了无数这样诠释何为“信念”“忠诚”“信仰”的细节。这些在今天看来很简单的几个词,在书里,我看到了它们的力量,是无数人用痛苦、用鲜血、用生命展现出了它们的力量。
英雄故事虽已远去,但英雄精神却不可远去!我们要在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美好新中国、新时代里永持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的忠诚、对国家和人民的信仰,积极地学习、不断地成长,接过先辈的遗志,成长为有力量、有思想、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有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