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映潮老师的课,觉得那是一种洗尽铅华,质朴本真的美,是大道至简,余味悠长的美。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说“屏”》一课也不例外。
这节课有四个板块。 一以词义导入,明确教学内容。展示实物屏,屏字的意义及其词义发展。二朗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积累新词。分别批注每个自然段的特点,逐段朗读,积累词语,重点讲解“微妙、得体”。三课文内容再表达。勾画、选出文中能概括文章基本内容的句子。四课文内容巧表达。给出四组词语,每组四个,任选一组,写一个句子或一段话说“屏”。
说明文教学,就像说明文一样,难免枯燥。而余老师的《说“屏”》一课,充满诗情画意,上出浓郁的语文味。
一、开门见山,化腐朽为神奇
看余老师课始的语文活动,展示实物“屏”。学生不喜欢说明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说明文内容比较枯燥,不及写人叙事的文章,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余老师在课的开始展示实物“屏”,锦屏、石屏,生动直观的展示,直奔课题,让学生进入“屏”具有诗情画意的世界。“屏”字的意义,“屏”词义的发展,“屏”浓郁的文化味儿,进入学生的视野,诗意的意境,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起学生浓郁的兴趣。看到这个课始活动,我的感觉是,平凡无奇甚至不招人待见的食材,在余老师的精心调配下,化腐朽为神奇,活色生香。这一活动,不仅激发兴趣,又紧扣《说“屏”》的学习内容,不像自己的课堂导入,为了导入而导入。枯燥乏味的说明文,也可以上得如此富有美感、趣味。
二、依文而读,一石三鸟
朗读是重要的教学方法,是重要的学习活动,是理解课文的基本方法。余老师的朗读指导,是让人惊叹的艺术。
看这里,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学习写作方法融合在一起,一石三鸟。
读第一自然段,感受作者充满感情地从自己的感受写起这样一种开头方法。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先总说一句,然后举例子的写法。读第三自然段,感受先从有趣的地方写起,然后再说明事物这样一种写法。读第四自然段,感受作者从正反两面来说明事物的方法。读第五自然段,感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
读课文不新奇,这样在读中加深理解,又学习文章写法的朗读指导,真是别具匠心,让人叹服。慧心的余老师,总能依据文体特点,抓住文本特质,进行具有特色的朗读指导。
想起在《木兰诗》中的朗读指导,读出故事的味道,具体到每一个自然段不同的语气,并且在朗读中,找到每一个自然段能够概括段意的句子,引导学生迅速理解每一个自然段。
《木兰诗》每一个自然段都有一个句子能够概括段意,《说“屏”》中每一个自然段独特的写法,余老师慧眼独具,总能洞若观火,发现文本的特质,匠心独运,巧妙设计出贴合文本的朗读活动。
余老师非常重视积累。这里,在朗读课文中积累词语,余老师出示了文中高雅的词语及其意思,然后重点讲解“微妙、得体”意义及其用法。余老师的课堂,边边角角都是美,值得细细品味,这两个词语的积累,为后边的“课文内容巧表达”做铺垫。余老师的课堂设计,不放过一个细节。
三、选句整合,化繁为简
七年级学生如何学习八年级课文,如何难文浅教?这里,“课文内容再表达”这一课堂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如果抛出问题,让学生读课文,概括文章要点,学生未必能够抓住文章要点。
在这里,余老师提出明确的要求,勾画,选出文中能够概括文章基本内容的句子,满足两个要求,一是说“屏”,二是概述,一点生动的东西都不需要。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概括文章要点,提取整合信息就有了抓手。递抓手,搭台阶,学生才能拾级而上。一句简单的指导、两点明确的要求,化繁为简,使看起来摸不着头脑的问题,行得通,走得顺。
细品这一活动,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文章要点,提取整合信息,课文学习与能力训练融合。概括要点,提取整合信息,是重要的语文能力。在活动中,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概括要点,又进行了如何概括要点提取整合信息的训练,知识与能力并举。
四、以写促读,走向深处
第四个环节,课文内容巧表达。每组四个,给出四组词语,任选一组,用所选四个词语,写一个句子或一段话,说“屏”。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加深自己对“屏”的理解。
自己惊叹的不是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加深对“屏”的理解,而是用这样的语文活动加深对“屏”的理解。
记得有一段时间,语文老师备受批判,就是因为“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课文涉及地理知识,就把语文课上成地理课;课文涉及生物知识,就把语文课上成生物课;课文涉及历史知识,就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应是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选词写句,以语言文字表达的语文实践活动,推进对内容的深入理解。
通观余老师的课堂,一篇解说事物的说明文,处处是精彩语文的活动。朗读中理解内容,学习写法,积累词语;整体感知中概括要点,整合信息;以读促写中推进理解,个性表达。余老师的语文课,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是大象无形、大道至简的本真美;又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丰富美。